• shàng
  • líng
  • xià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àng líng xià tì

成语解释:同“下陵上替”。

成语出处:《隋书·炀帝纪》:“上陵下替,纲维靡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上陵下替

英文翻译:Upper mausoleum and lower displacement

上陵下替的意思

上:[shàng]1.方位词。位置在高处的:上部。上游。往上看。2.等级或品质高的:上等。上级。上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前的:上卷。上次。上半年。4.旧时指皇帝:上谕。5.向上面:上缴。上升。上进。6.姓。7.由低处到高处:上山。上楼。上车。8.到;去(某个地方):上街。上工厂。他上哪儿去了?9.向上级呈递:上书。10.向前进:老张快上,投篮。见困难就上,见荣誉就让。11.出场:这一场戏,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。这一场球,你们五个先上。12.把饭菜等端上桌子:上饭。上菜。上茶。13.添补;增加:上水。上货。14.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;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:上刺刀。上螺丝。15.涂;搽:上颜色。上药。16.达到;够(一定数量或程度):上百人。上年纪。⒁(又shǎng)上声:平上去入。1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1”。见〖工尺〗。18.表示由低处向高处:爬上山顶。19.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:锁上门。考上了大学。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。20.表示开始并继续:爱上了农村。[shǎng]指上声,“上2”shàng⒁的又音。[shang]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:脸上。墙上。桌子上。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:会上。书上。课堂上。报纸上。3.表示某一方面:组织上。事实上。思想上。

陵:1.丘陵:陵谷变迁(比喻世事发生极大的变迁)。2.陵墓:中山陵。十三陵。谒陵。3.欺侮;侵犯:陵压。4.姓。
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
替:1.代:替换。2.介词。为;给:替祖国争光。3.衰落;废:兴替。

成语评论

上陵下替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别急,先拆开看字面意思。"上"指地位高者,"陵"有欺压之意,"下"代表底层,"替"则是取代。组合起来描述的是“高位者欺压低位者,低位者又试图推翻高位者”的恶性循环,就像乱成一团的毛线球,上下都在互相伤害。

举个真实场景:某公司管理层不断克扣员工奖金(上陵),基层员工私下串通篡改业绩数据报复(下替),结果整个部门季度考核全员不合格。这种情况中,权力滥用者与被压迫者的对抗,反而让系统整体受损,像极了成语描绘的混乱局面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官逼民反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双向破坏”这个核心。传统反抗是单向压迫后的反弹,而“上陵下替”更像双方同时在进行破坏性动作——上级在滥用职权时,下级已经在策划反抗手段,形成持续对攻的恶性生态。

我曾观察过小区物业与业主的持续对抗:物业擅自提高停车费(上陵),业主集体拒缴物业费(下替),导致垃圾清运停滞、公共设施损坏。这种两败俱伤的状态持续半年后,最终业委会重新招标物业公司。这说明当上下级信任崩坏时,暂时的破坏性对抗也可能催生结构性改变。

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避免这种困局?建立透明沟通机制是关键。某科技公司推行“逆向考核”值得借鉴:员工每季度给直属上级打分,评分直接影响管理者的晋升考核。这种双向制约的设计,巧妙地将可能发生的暗斗转化为明面的互相促进。

当我们再遇到类似上下级冲突时,不妨先按下暂停键。就像疏通堵塞的水管,与其互相加压不如找到淤塞点。毕竟健康的系统需要上下流动,而非彼此碾压。这种认知转变本身,就是打破“上陵下替”魔咒的开始。

"上陵下替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