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gòng dài tiān
成语解释:共:共同;戴:顶着。不跟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生活。形容仇恨极深;誓不两立。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父之仇,弗与共戴天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有深仇大恨
繁体字形:不共戴天
英文翻译:feel irreconcilable hatred for sb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共:[gòng]1.相同,一样:共性。共同。同甘共苦。2.彼此都具有、使用或承受:患难与共。休戚与共。3.一起,一齐:共鸣。共勉。共议。共处(chǔ)。4.总计,合计:共计。总共。5.与,和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6.“共產党”的简称。[gōng]1.古同“恭”,恭敬。2.古同“供”,供奉,供给。
戴:1.把东西加在头、脸、颈、胸、臂、手等处:戴帽子。戴眼镜。戴红领巾。戴手套。2.头上顶着;承当着:披星戴月。戴罪立功。3.拥护;尊敬:爱戴。感戴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哎呦喂,今儿咱们来唠唠“不共戴天”这词儿。你瞅瞅,这成语听着就带劲儿吧?比如老张和老王两家因为祖上的土地纠纷,闹得见面就掐架,逢人就说“我们这叫不共戴天”,恨不得把对方写进族谱黑名单。但话说回来,这词儿真只能用在深仇大恨上吗?
嘿,还真不一定!咱举个现代例子。隔壁小李和小陈原本是铁哥们,结果因为抢着追同一个姑娘,现在见面连外卖地址都要错开三条街,逢人就说“我俩现在不共戴天”。你品,你细品——说白了,这词儿早就不局限在血海深仇,但凡有“有你没我”的较劲场面都能用上。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“那用这词会不会太夸张了?”别说,还真得看场合。比如菜市场大妈因为抢最后一条鲈鱼跟人吵架,要是甩出一句“咱俩不共戴天”,围观群众保准笑场。但要是用在历史剧里,比如演荆轲刺秦王的桥段,那咬牙切齿说“暴君与我等不共戴天”,立马就把氛围拉满了。
要我说啊,语言这东西就像炒菜的火候。用“不共戴天”得讲究个分寸感,既别拿它当口头禅随便嚯嚯,也别只锁在仇恨的保险柜里。上个月我表妹跟她闺蜜闹别扭,俩人赌气说“这辈子不共戴天”,结果三天后手挽手去吃火锅——你看,有些“不共戴天”就跟天气预报似的,说变就变。
最后扯句实在的,甭管是成语还是做人,留点余地总没错。就像我爷爷常说的:“天底下哪有真正的不共戴天?除非太阳和月亮打起来。”这话糙理不糙,你细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