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jí zhī wù
成语解释:务:事务。不紧迫的事务。
成语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孙和传》:“弃不急之务,以修功业之墓,其于名行,岂不善哉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表示无关紧要的事情
繁体字形:不急之務
英文翻译:matter of no great urgency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急:1.急躁;着急:急性子。急着赶路。2.使着急:眼看要开演了,小王还不来,真急人。3.匆促;迅速。与“缓”相对:急促。水流很急。4.迫切;情况严重:急事。情况紧急。5.紧急严重的事情:救急。当务之急。6.热心做;热心帮助:急公好义。急人之难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务:1.事情:事务。任务。公务。2.从事;致力:务农。好高务远。3.旧时收税的关卡(今只用于地名):曹家务(在河北)。商酒务(在河南)。4.务必:务须。除恶务尽。务请按时参加。5.姓。
哎,你听说过“不急之务”这个成语吗?说白了,它就是用来形容那些“眼下不着急,但长远看可能有用”的事儿。比如有人问你:“最近忙啥呢?”你回一句:“嗨,都是些不急之务,比如整理旧照片、学点冷知识什么的。”这时候对方可能就会心一笑——毕竟谁还没点这种“看似没用,但自己乐在其中”的爱好呢?
那问题来了,既然不急,为啥还要花时间做?举个栗子啊,老王周末突然想学种多肉植物,家里人吐槽:“这又不赶时间,你折腾啥?”结果半年后,他家阳台成了小区网红打卡点。你看,不急之务有时候反而能带来意外收获,对吧?这种事儿就像存钱罐里的硬币,平时不显眼,关键时刻却能凑个大数。
有人可能会杠:“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,哪有空搞这些?”别急,咱换个角度想。小李每天通勤路上听历史播客,同事觉得他“不务正业”。结果年底公司搞知识竞赛,他靠这些零碎积累帮团队拿了奖。所以说啊,不急之务和正经事之间,压根没有楚河汉界,关键看你咋平衡。
要我说,现代人太容易陷入“紧急陷阱”了。手机弹个通知就立马查看,老板发个消息秒回,但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总说“等有空再说”。其实啊,培养点“不急之务”就像给生活装了个减压阀。我自个儿就坚持每周画幅小画,虽然和本职工作八竿子打不着,但画完心情特舒畅,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了。
最后唠句实在的,人生又不是赛跑,哪来那么多非做不可的“紧急任务”?有时候恰恰是那些“不急之务”,让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。下次再有人问你“这事儿急吗?”,不妨笑着回他:“急不急的,得看对谁说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