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xiáng zhī zhēng
成语解释:征:征兆。指不好的预兆
成语出处: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》:“恒水上流有一国,国王小夫人生肉胎,大夫人妒之,言:‘汝之生,不祥之征。’即盛以木函,掷恒水中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不好的预兆
繁体字形:不祥之征
英文翻译:An ominous sign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祥:1.指吉利:吉祥。不祥。2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征:1.走远路(多指军队):征途。长征。2.征讨:出征。南征北战。3.政府召集人民服务:征兵。应征入伍。4.征收:征税。5.征用:征地。6.征求:征稿。征文。7.证明;证验:文献足征。信而有征。有实物可征。8.表露出来的迹象;现象:征候。象征。特征。“徵”
哎,说到“不祥之征”,大家第一反应是不是乌鸦叫、眼皮跳,或者打碎镜子?比如老张最近总念叨:“昨晚梦见掉牙,这可是不祥之征啊,得赶紧去庙里拜拜!”但问题是,这些征兆真的靠谱吗?
其实啊,成语“不祥之征”更多是古人对未知的想象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提到“喜鹊报喜,乌鸦报丧”,乌鸦叫就被当作坏事的前兆。可换个角度看,要是乌鸦只是单纯路过呢?(笑)说白了,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——你觉得它不吉利,它就越看越像那么回事儿。
那有人问了:“现代社会还信这个吗?”你别说,还真有人一边转发锦鲤,一边吐槽“不祥之征”。比如小李手机屏摔裂了,脱口而出:“完了完了,这不祥之征!”结果转头就抽中公司年会大奖。你看,所谓的征兆,有时候就是个心理安慰剂嘛。
我个人觉得吧,这些老话儿挺有意思的,但别太较真。生活里哪有那么多“注定倒霉”的事儿?关键还是看自己咋应对。比如老话说“左眼跳财,右眼跳灾”,要我说啊,眼皮跳八成是熬夜刷手机闹的,赶紧补觉才是正经!(摊手)
说到底,“不祥之征”更像是古人给焦虑找的出口。现在科技发达了,咱不妨用科学眼光看问题。就像天气预报说今天暴雨,你非得觉得是“天公不作美”,不如直接带把伞出门。日子嘛,过得开心最重要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