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wǔ zhī hè

成语解释:舞:舞蹈。不舞蹈的鹤。比喻名不副实的人。也用来讥讽人无能。
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排调》:“昔羊叔子有鹤善舞,尝向客称之,客试使驱来,氃氋不肯舞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用来讥讽人无能

繁体字形:不舞之鶴

英文翻译:incompetent

不舞之鹤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舞:1.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:舞蹈。舞技。舞姿。舞会。舞剑。舞女。舞曲。舞台。2.耍弄:舞弊。舞文弄墨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鹤:鸟,头小颈长,嘴长而直,脚细长,后趾小,高于前三趾,羽毛白色或灰色,群居或双栖,常在河边或沼泽地带捕食鱼和昆虫。种类很多,常见的有丹顶鹤、白鹤、灰鹤等。

成语评论

不舞之鹤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有意思的,字面意思是“不会跳舞的鹤”,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公司年会要表演节目,部门领导点名让同事小王上台唱歌,结果他紧张得全程跑调。事后大家私下调侃:“真是‘不舞之鹤’啊!”这里既没有贬低鹤的高贵,也没否定小王的才华,只是幽默地表达“实际表现不如预期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鹤”来比喻?鹤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优雅和超凡能力,比如古人常说“鹤立鸡群”。但一只本该翩翩起舞的鹤却跳不起来,这种反差反而让人印象深刻。就像家里买了个智能扫地机器人,结果它总卡在桌脚打转,你大概也会苦笑:“这高科技怎么成了‘不舞之鹤’?”

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:成语里的“不舞”一定是坏事吗?我倒觉得未必。比如朋友送你一盆名贵兰花,结果你养了半年只长叶子不开花。这时候说它是“不舞之鹤”,其实带着宽容的心态——虽然没达到理想状态,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。这让我想到,生活中很多事不必强求完美,接受“暂时不舞”的状态也是一种智慧。

再换个职场场景:新人小李简历上写着“精通数据分析”,但第一次处理报表时手忙脚乱。主管拍拍他肩膀:“别急,谁还没当过‘不舞之鹤’呢?”这句话既化解了尴尬,又暗示了成长空间。可见这个成语用好了,能成为善意的解压阀,比直接说“你能力不足”温和得多。

最后聊聊我的观察:现在很多人追求“立竿见影”的成功,反而忘了事物都有成长过程。就像成语里的鹤,也许它只是需要更多练习,或者换个更适合的舞台。下次遇到暂时不如意的情况,不妨用“不舞之鹤”来自嘲或鼓励他人,既保留体面,又留有余地。毕竟,今天的“不舞之鹤”,说不定明天就是惊艳全场的“凌云之姿”。

"不舞之鹤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