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ōng nuó xī cuō
成语解释:同“东挪西凑”。
成语出处:《水浒传》第九四回:“我这里正项钱粮,兀自起解不足,东挪西撮。你这项信赏钱,依着我,权且存置库内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筹资
繁体字形:東挪西撮
英文翻译:borrow all around
东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升起的一边:东边儿。东方。东风。东城。城东。大江东去。2.主人(古时主位在东,宾位在西):房东。股东。东家。3.东道:我做东,请你们吃饭。4.姓。
挪:移动:挪动。挪用。注:“挼”“捼”二字过去在“揉搓”的意义上与“挪”相通,并有nuó、ruó二读,故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将“挼”“捼”处理为“挪”的异体字。但今“揉搓”义一般不再使用“挪”字,一般字、词典在“挪”字下只注nuó音,并不注“揉搓”义;而“挼”“捼”并无“挪动”义,且1985年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又审定“挼”统读ruó,故不将“挼”“捼”作为“挪”的异体字。
西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落下去的一边:西面。河西。往西去。夕阳西下。2.(Xī)西洋;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:西餐。西医。西服。西式。学贯中西。3.姓。
撮:[cuō]1.聚合;聚拢:撮口呼。2.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:撮了一簸箕土。3.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:撮药。撮了点儿盐。4.摘取(要点):撮要。5.吃:我请你上馆子撮一顿。6.容量单位。10撮等于1勺。1市撮合1毫升。7.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:一撮盐。一撮芝麻。b)借用于极少的坏人或事物:一小撮坏人。[zuǒ]用于成丛的毛发:一撮胡子。
“东挪西撮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儿像临时抱佛脚,但具体啥意思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。老王家的屋顶漏水了,他翻遍抽屉凑出三百块,又找邻居借了梯子,最后用旧窗帘当防水布——这不就是东拼西凑解决问题吗?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凑合有啥区别?关键在“挪”和“撮”这两个动作,既要灵活调配现有资源,又得在紧迫感中创造性地组合。比如大学生做小组作业,用手机录音代替专业设备,拿床单当投影幕布,这种在限制中找办法的状态特别贴合成语意境。
工作中也常见这种智慧。市场部小张临时要办活动,把仓库的积压赠品重新包装,协调其他部门闲置人员帮忙,硬是把五万预算的活动做出十万效果。这种操作看似窘迫,实则展现了资源整合能力,我倒觉得比按部就班更有挑战性。
不过要注意边界在哪里。见过创业者连续三年靠信用卡和民间借贷维持,这就从机智变冒险了。就像用树枝补渔船能撑到回港,但终究得换新船板。灵活应变值得点赞,但核心支撑还得靠扎实积累。
最近看社区妈妈们搞义卖挺受启发。她们把各家闲置的童书、玩具集中改造,破损的拆解成手工材料,完整的组合成盲盒,既环保又有新意。这种化零为整的智慧,不正是“东挪西撮”的现代演绎吗?生活教会我们:限制往往催生创意,关键在保持解决问题的热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