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ōng zǔn xī jié
成语解释:谓从各方面节省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塔·万引》:“他在这样踌蹰时,他的家计却一天一天地逼迫拢来了,亏他的夫人挖肉补疮,东撙西节地还能勉强维持着。“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状语;用于生活
繁体字形:東撙西節
英文翻译:Save the West
东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升起的一边:东边儿。东方。东风。东城。城东。大江东去。2.主人(古时主位在东,宾位在西):房东。股东。东家。3.东道:我做东,请你们吃饭。4.姓。
撙:抑制;节省:撙节。我这点儿钱是慢慢撙下的。
西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落下去的一边:西面。河西。往西去。夕阳西下。2.(Xī)西洋;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:西餐。西医。西服。西式。学贯中西。3.姓。
节:[jié]1.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:竹节。关节。2.段落:章节。3.量词。表示分段的物体:两节烟筒。4.节日;时令:国庆节。清明节。5.事项:礼节。细节。6.限制;俭省:节制。开源节流。7.删略:节本。节录。8.操守:节操。晚节。9.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:持节。10.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。每小时航行1海里(约合1.852千米)称为1节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。[jiē]〔节骨眼儿〕〈方〉比喻紧要的、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。骨(gu)。
什么是“东撙西节”?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在说“东边省一点,西边扣一些”,其实它描绘的是一种精打细算的生活智慧。比如小张刚毕业时工资不高,他选择租离公司远的房子省房租,但每天骑共享单车上下班;周末自己做饭代替外卖,却愿意花钱买线上课程提升技能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东撙西节”:在非核心支出上做减法,在关键成长领域做加法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单纯的节省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选择性优化”。就像手机系统清理缓存时,不会删除重要文档。老李经营小吃店时,宁可多花成本买新鲜食材留住回头客,却把原本用于店招霓虹灯的电费,转投到开发外卖小程序上。这种有取有舍的决策,让他的小店在疫情中反而逆势增长。
现代人常陷入“既要又要”的困境,其实可以试试“动态平衡法”。我有个朋友在育儿开支上就很有意思:她给孩子买二手绘本和玩具,省下的钱带孩子去自然营地观察昆虫。这种把钱花在体验而非物品上的选择,既控制了开支又丰富了童年记忆,反而比盲目报高价早教班更有价值。
或许有人担心:这样会不会活得太累?其实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“价值锚点”。就像装修房子时,有人愿意花三个月跑建材市场比价,但对每天要用的智能马桶盖却毫不吝啬。这种“该花就花,该省则省”的灵活态度,反而能让人在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间找到舒适区。
观察身边那些过得从容的朋友,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点:像园丁修剪枝条般打理生活开支。有位自由职业者用二手办公设备,但定期参加行业峰会拓展人脉;另一位健身达人自制蛋白粉饮品,却坚持请专业教练纠正动作。这种把钱当作资源而非枷锁的思维方式,或许正是“东撙西节”的精髓所在。
当我们站在超市货架前犹豫要不要买第二件半价的商品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选择是让生活更轻盈还是更沉重?经济波动就像天气变化,学会根据季节调整衣装的人,永远比固执地只穿羽绒服或短袖的人更适应环境。培养这种弹性消费观,或许比单纯追求存款数字更有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