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ōng lái xī qù
成语解释:谓行人来来往往。
成语出处:唐·李商隐《关门柳》诗:“永定河边一行柳,依依长发故年春。东来西去人情薄,不为清阴减路尘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状语;用于人多的场合
繁体字形:東來西去
英文翻译:people are hurrying to and fro
东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升起的一边:东边儿。东方。东风。东城。城东。大江东去。2.主人(古时主位在东,宾位在西):房东。股东。东家。3.东道:我做东,请你们吃饭。4.姓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西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落下去的一边:西面。河西。往西去。夕阳西下。2.(Xī)西洋;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:西餐。西医。西服。西式。学贯中西。3.姓。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哎哟喂,说到"东来西去"这个成语啊,老铁们可别被字面意思唬住了。它可不是在讲什么地理方位,而是形容人来人往、交通繁忙的热闹景象。举个栗子,你站在早高峰的地铁站门口,瞅着乌泱泱的人群进进出出,这时候来句"这儿真是东来西去,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",画面感立马就出来了对吧?
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:"这成语只能用来形容交通吗?"嘿,您可问到点子上了!前两天我去商业街逛夜市,看见各家店铺的顾客像潮水似的涌进涌出,转头就对朋友说:"瞅瞅这东来西去的架势,老板们今晚数钱要数到手抽筋咯!"您瞧,用在商业场景照样妥妥的。
不过说实在的,这个成语现在用得最多的还是职场场景。比如我们公司茶水间,每天午休时间那叫一个热闹——泡咖啡的、热饭的、聊八卦的,真真是东来西去不得消停。这时候要是行政部小李抱着一箱新杯子进来,保准会嚷嚷:"各位让让啊,你们这么东来西去的,我新买的马克杯都要成碰碰车了!"
要我说啊,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动态感。就像上周我去机场接人,看着到达大厅里拉着行李箱的人群,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"生活的轨迹东来西去"。每个人都在奔赴不同的方向,但正是这种交错流动,才构成了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嘛。
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,用这个成语时可别跟"南辕北辙"搞混喽。一个是形容热闹场面,一个是说行动与目的相反,要是用错了地方,那场面可就尴尬了。记住了哈,下回看见人潮涌动的地方,您就放心大胆地用"东来西去",保准显得倍儿有文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