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ò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ī sī rù kòu

成语解释:每条丝线都从筘齿中穿过。比喻文章、艺术表演等细密合拍。扣:织绸的筘;丝丝:每一根丝。

成语出处:清 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:“此为丝丝入扣:‘暗中抛索,如道家所云三神山舟不得近,近者辄被风引回也。’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补语、状语;含褒义

繁体字形:絲絲入扣

英文翻译:all threads neatly tied up

丝丝入扣的意思
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
丝:1.蚕吐的像线的东西,是绸缎的原料。2.像丝的东西:粉丝。尼龙丝。3.形容极小,细微:丝毫。一丝不苟。4.市制长度、质量单位。10丝为1毫。
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
扣:1.用圈、环等东西套住或拢住;把门扣上。2.衣纽:衣扣。3.绳结:绳扣儿。4.把器物口朝下放或覆盖东西:把碗扣在桌上。5.相符,符合:扣题(符合题义)。6.强留:扣押。7.从中减除:扣除。扣发(fā)。8.敲击:扣人心弦。

成语评论

丝丝入扣”这个词听起来像在描述织布,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指事情做得细致周密、毫无破绽。比如有人问:“为什么这个方案能一次性通过?”答案可能是:“团队把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了,逻辑丝丝入扣,连客户没想到的细节都提前解决了。”你看,这比单纯说“准备很充分”更生动。

但问题来了:生活中哪些场景能用这个成语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——做一顿年夜饭。有人可能会嘀咕:“不就是炒几个菜吗?”可真正操办过的人知道,从买菜、备料到火候控制,哪一步出错都可能翻车。比如炖肉时忘了调小火,汤汁收得太快;炒青菜时蒜末爆过了头……只有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,才能让一桌菜“丝丝入扣”地呈现。

再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其实藏着现代人容易忽视的能力。现在大家总爱说“效率优先”,但有些事偏偏急不得。就像程序员调试代码,有人图快直接复制现成模块,结果系统运行时漏洞百出;而真正的高手会像织毛衣一样,让每行代码都严丝合缝地嵌入整体架构。这种“慢工出细活”的态度,反而能在关键时刻避免更大麻烦。
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人际关系里。比如同事间合作项目,有人总抱怨:“明明都说清楚了,结果还是出问题。”这时候不妨想想:任务分配真的像齿轮咬合那样环环相扣了吗?每个人的强项是否用在了对的位置?就像拼图游戏,哪怕有一块边缘没对准,整幅画面都会露出缺口。

在我看来,“丝丝入扣”不仅是做事方法,更是一种思维习惯。它要求我们既关注主干道,又不放过羊肠小径。就像观察树叶的纹理,粗看都是绿色,细瞧每片叶脉走向其实各不相同。这种能力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反而更显珍贵——机器能处理海量信息,但让每个细节都闪耀人性温度,始终是人类的专属魔法。

下次当你面对复杂任务时,不妨试试“拆毛衣”策略:先找到那根主线,再顺着纹理梳理每一根细丝。就像老匠人修复古董瓷器,用耐心和精准让裂缝变成金线,最终呈现出比完整时更震撼的美感。这或许就是“丝丝入扣”带给我们最实在的启发。

丝丝入扣的造句

  1. 造句 他俩一唱一和,配合得丝丝入扣。
  2. 造句 故事的进展有条不紊,丝丝入扣。
  3. 造句 这情节丝丝入扣的,看起来贼带劲儿。
  4. 造句 这篇作文在论证中,层层相接,丝丝入扣,十分严密,值得我们学习。
  5. 造句 这个小品的情节安排得丝丝入扣,(造 句 网)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。
  6. 造句 故事的进展有条不紊,丝丝入扣,但最值得称赞的。
  7. 造句 他打呼噜的技术堪比野猪,那声音丝丝入扣,步步惊心!
  8. 造句 国家规定每周工作不超过44小时,卡的真是丝丝入扣啊。
  9. 造句 不煽不装,不回避,就拍他们的当下,丝丝入扣,令人惊叹。
  10. 造句 好的文学家要有下笔千言,一挥而就,语气轻重,丝丝入扣的本事。

"丝丝入扣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