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àng shī dài jìn
成语解释: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
繁体字形:丧失殆尽
英文翻译:Lost
丧:[sàng]1.丢掉;失去:丧尽天良。丧权辱国。2.情绪低落;失意:懊丧。颓丧。[sāng]跟死了人有关的(事情):丧事。治丧。
失:1.丢掉:遗失。丧失。2.找不着:迷失路径。3.违背:失信。失约。4.没有把握住:失手。失足。5.没有达到目的:失意。失望。6.改变常态:失色。失神。7.错误:过失。千虑一失。
殆:1.危险: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2.几乎;差不多:敌人伤亡殆尽。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“丧失殆尽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?它通常用来描述某种事物或状态彻底消失、不复存在。比如,原本热闹的古镇在商业化浪潮中,传统手工艺几乎丧失殆尽,只剩下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店。这种场景让人不禁想问:为什么有些珍贵的东西一旦失去就难以挽回?
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。小王曾经是个运动达人,但工作五年后,他发现自己对运动的热情早已丧失殆尽。这时候可以思考:当长期忽视某件事物时,是否必然导致它的彻底消失?其实未必——如果小王重新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,完全有可能重燃兴趣。这说明“丧失殆尽”背后往往藏着主观选择的力量。
有人会疑惑,为什么非要用“殆尽”而不是直接说“完全消失”?试着比较这两个句子:“森林大火后,植被消失”和“植被丧失殆尽”。后者不仅传达结果,更暗含了渐进消亡的过程。就像某位作家写道:“故乡的方言在年轻一代中逐渐丧失殆尽”,这种表达方式更能引发对文化传承的反思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在正面场景也能创造反差。比如某科技公司通过创新,让即将丧失殆尽的市场份额逆势翻盘。这提醒我们:看似不可逆转的趋势,未必没有转机。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主动寻找突破口,而非被动接受所谓“注定消亡”的剧本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成语时,其实是在做价值判断。说“传统技艺丧失殆尽”的人,内心往往藏着对文化消逝的不甘。或许真正重要的不是哀叹丧失,而是思考如何让珍贵的事物在新时代找到存在的方式——就像电子书没有让阅读习惯丧失殆尽,反而创造了新的阅读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