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ín shì ér jù
成语解释:临:遭遇,碰到;惧:或惧。遇事谨慎戒惧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述而》: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指遇事谨慎戒惧
繁体字形:臨事而懼
英文翻译:proceeding to action with fear or anxiety
临:1.靠近;对着:临街。临河。背山临水。居高临下。如临大敌。2.来到;到达:光临。莅临。身临其境。双喜临门。3.临近;临到(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),含有将要、快要的意思:临睡。临毕业。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。4.照着字画模仿:临摹。临帖。临画。临得挺像。5.姓。
事:1.事情:国事。公事。2.事故:出事。平安无事。3.职业:谋事。4.关系;责任:回去吧,没有你的事了。5.从事:大事宣传。6.侍奉;伺候:事亲。不事王侯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惧:害怕;恐惧:畏惧。毫无所惧。连我也惧他三分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面对一个重要决定,手心冒汗、心跳加速,脑子里不断浮现各种可能的后果?这或许就是“临事而惧”的真实写照。
举个例子:公司突然要临时更换项目负责人,原本负责后勤的小张被推到了前线。开会时他坦言:“我对业务细节还不够熟悉,可能需要两天时间梳理流程。”有人觉得他胆小,但结果他带着团队提前完成了任务。这时候大家才明白,“惧”不是退缩,而是对责任的敬畏。
为什么会有人觉得“害怕”是好事呢?其实这种“惧”更像预警系统。就像开车时看到黄灯会自然减速,工作中遇到复杂任务时多问几个“如果…怎么办”,反而能避免翻车。我见过不少风风火火的行动派,就因为在关键节点少问了句“这个方案的风险点在哪”,最后不得不返工重来。
再看学生备考的场景:考前焦虑到失眠的小王,把复习计划细化到每个小时,还专门整理易错题集。这种“战战兢兢”的状态,反而让他比平时模考多考了30分。反观盲目自信的同学,常常在简单题上栽跟头。可见“临事而惧”不是自我怀疑,而是把紧张感转化为行动力的催化剂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优柔寡断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后续动作。真正的“惧”会催生准备动作,就像登山者检查装备不是不敢出发,而是为了走得更远。去年帮朋友策划求婚仪式时,光是场地就实地考察了三次,这种谨慎反而让关键时刻的告白更加从容。
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,我们更需要这种“清醒的紧张感”。快速决策不等于草率决定,就像冲浪高手也要先观察浪涌规律。下次遇到重大挑战时,不妨把“心跳加速”解读成身体在提醒你:该启动深度思考模式了。毕竟,带着敬畏心的前行,往往走得更稳当。
最近在学滑板时深有体会:刚开始战战兢兢扶着墙练习,反而比那些横冲直撞的新手更快掌握平衡。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,或许就是古人说的“慎始敬终”的智慧。当“惧”成为校准行动的精微刻度,我们反而能突破自我设限,在不确定中走出踏实的前进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