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ín chí xué shū
成语解释:临:靠近,挨着。指刻苦练习书法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 卫恒传》:“弘农张伯英者,因而转精甚巧。凡家之衣帛,必书而后练之。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;指刻苦学习书法
繁体字形:臨池壆書
英文翻译:assiduously practice calligraphy
临:1.靠近;对着:临街。临河。背山临水。居高临下。如临大敌。2.来到;到达:光临。莅临。身临其境。双喜临门。3.临近;临到(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),含有将要、快要的意思:临睡。临毕业。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。4.照着字画模仿:临摹。临帖。临画。临得挺像。5.姓。
池:1.池塘:游泳池。养鱼池。盐池。2.旁边高中间洼的地方:花池。乐(yuè)池。3.旧时指剧场正厅的前部:池座。4.护城河:城池。5.姓。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书:1.写字;记录;书写:书法。大书特书。振笔直书。2.字体:楷书。隶书。3.装订成册的著作:一本书。一部书。一套书。丛书。新书。古书。书店。4.书信:家书。书札。5.文件:证书。保证书。说明书。挑战书。白皮书。6.姓。
“临池学书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某个具体的场景,但实际上它背后藏着一段关于坚持的故事。东汉书法家张芝为了练字,每天在水池边洗笔,日复一日,池水竟被染成了黑色。今天,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为了精进某项技能而付出长期努力。比如:“他像古人临池学书一样,每天花三个小时练习编程,最终在算法竞赛中拿了奖。”这样的例子,是不是让你对成语的应用场景更清晰了?
为什么现代人还要用“临池学书”这种古老的比喻?其实答案很简单:人类对“刻意练习”的需求从未改变。无论是学一门语言还是掌握乐器,想要突破瓶颈,必然需要像张芝洗笔染黑池水般的重复投入。比如一位钢琴老师对学生说:“别急着弹复杂的曲子,先临池学书,把音阶练扎实。”这里既保留了原意,又赋予了新场景下的生命力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书法班,墙上挂着“临池学书”的字画,但孩子们握着iPad触控笔的时间远多于毛笔。这让我想到,成语的精神内核比形式更重要——重点不在于是否真的在池边洗笔,而在于是否愿意为热爱的事投入足够的时间。就像程序员调试代码到深夜,画家为捕捉光影反复修改草图,本质上都是“现代版临池学书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在职场中也悄然演变出新的含义。某互联网公司总监在季度会上说:“我们这个项目要成功,就得拿出临池学书的劲头。”台下年轻员工立刻心领神会:这不是要求大家加班,而是强调通过持续迭代来打磨产品。这种与时俱进的解读,让千年成语焕发出新的现实意义。
或许有人会问:在讲究效率的今天,反复练习是否显得笨拙?我的观察是,真正的高手往往在“笨功夫”里藏着巧劲。就像书法家不会胡乱涂写千张纸,而是有针对性地纠正笔锋走势。所谓“临池”,既需要量的积累,更离不开质的突破。当我们在某个领域遇到瓶颈时,不妨自问:我的“池水”有没有被专注的汗水染黑过?
最后分享个真实案例:朋友公司有位设计师,每天雷打不动手绘十张产品草图,坚持三年后成为部门首席。这个时代确实有更高效的学习工具,但有些通向精通的路径,依然需要“池水渐黑”的过程来铺就。当别人惊叹成果时,只有当事人知道墨色是如何一点一滴沉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