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ǔ shù shī xīn
成语解释: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。喻思想保守,不易接受新事物。
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饮冰室合集》自叙:“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,犹或曰:‘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久束濕薪
英文翻译:Long wet pay
久:1.时间长(跟“暂”相对):久别。久经锻炼。我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。2.时间的长短:你来了有多久?。历时三个月之久。3.姓。
束:1.捆绑;系(jì):束缚。腰束皮带。2.量词。用于捆起来的东西:一束鲜花。3.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:约束。拘束。束手束脚。4.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:花束。光束。5.事情的结末:收束。结束。6.姓,作姓氏,仍然读作“shù”。山东汶上城东有"朿"姓,音同捆,与束不同。
湿: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(跟“干”相对):湿度。潮湿。地皮很湿。衣服都给雨淋湿了。
薪:1.柴火:釜底抽薪。米珠薪桂。2.薪水:加薪。发薪。月薪。年薪。3.姓。
“久束湿薪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明白了。比如老张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未处理的文件,同事提醒他:“这些材料再不动手整理,可就成‘久束湿薪’了。”这句话既点出了问题积压的现状,又暗示了处理难度会随时间增加的后果。
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:为什么潮湿的柴火捆久了会更难处理呢?其实这和现实中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——木材受潮会发霉变质,就像工作中的拖延会让小问题滋生出更多关联性问题。上周我帮邻居修理漏水的水管时发现,原本换个垫圈就能解决的小事,因为拖了半年,现在需要凿开墙壁更换整段管道。
换个场景来看,这个成语在人际关系中也适用。比如父母发现孩子连续三个月数学成绩下滑,如果只是说“下次努力”,这就相当于把湿柴继续堆在角落。我认识的一位中学老师有个妙招:她会让每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画“潮湿指数”,用颜色标注问题的紧急程度,这样抽象的成语就变成了可视化的行动指南。
有人可能会困惑: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,怎么避免“湿薪”堆积呢?从个人经验来看,关键是建立“定期翻晒”机制。像我家每周日晚饭后的“家庭会议”,就是专门用来处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矛盾。这种方式既避免了问题积压,又不会让沟通显得太刻意。
在传统文化里,“久束湿薪”还藏着更深层的智慧。古时候粮仓管理员有个职业秘诀:每逢梅雨季节前,他们会把存储的柴草重新捆扎晾晒。这种主动干预的思维,放在今天就是项目管理中的风险预警系统。有趣的是,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,人脑处理积压问题时会额外消耗20%的能量,这从科学角度印证了成语的现实意义。
面对这个成语带来的启示,不妨试试“三步处理法”:看见潮湿就标记,闻到霉味就翻动,发现虫蛀就隔离。就像处理衣柜里的旧衣服,定期整理既能避免衣物损坏,还可能意外发现被遗忘的惊喜。毕竟生活的智慧,往往藏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角落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