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ū tōng èr yǒu
成语解释:比喻读书甚多,学识丰富精湛。二酉,指大酉山、小酉山。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见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《荆州记》。后因以此为喻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·宋·盛弘之《荆州记》:“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書通二酉
英文翻译:Book to book
书:1.写字;记录;书写:书法。大书特书。振笔直书。2.字体:楷书。隶书。3.装订成册的著作:一本书。一部书。一套书。丛书。新书。古书。书店。4.书信:家书。书札。5.文件:证书。保证书。说明书。挑战书。白皮书。6.姓。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二:1.数目。一加一的和。2.序数:一穷二白。3.两样:不二价。
酉:1.地支的第十位。2.酉时,旧式记时法,相当于十七点到十九点。
“书通二酉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背后其实藏着古代人对知识的崇拜。比如,有人形容一位老教授:“他家里堆满了古籍,简直是书通二酉,连地板缝里都能翻出一本绝版书!”这个例子用生活化的场景,把“藏书多、学问深”的形象直接拉到了眼前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二酉”来比喻呢?原来,成语里的“二酉”指的是湖南的大酉山和小酉山,传说那里曾是古人藏书的地方。就像现代人用“云端”代表数据存储,古人用“二酉”表达对知识的极致追求——本质上都是想把重要的东西找个靠谱的地方存起来。
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。公司新来的项目经理对行业动态了如指掌,同事感叹:“他这知识储备,快赶上书通二酉了!”这里不再局限于纸质书,而是拓展到信息储备能力。你会发现,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下,其实可以灵活用来形容任何领域的深度积累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现在都数字时代了,藏书多还有意义吗?我个人觉得,问题的核心不在载体形式,而在于系统性积累。就像电子书再多,若没有分类整理和消化吸收,也不过是数字垃圾堆。真正的“书通二酉”,应该是指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知识架构。
最后看个反例。老张的书房确实堆满了书,但问他问题时总是答非所问,邻居私下说:“他这哪叫书通二酉,根本就是纸通二酉嘛!”这个幽默的改编提醒我们:知识不在占有,而在运用。藏书量可以量化,但智慧永远需要实践来验证。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“书通二酉”的精神或许可以重新诠释——不是比谁存的书多,而是看谁能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真知灼见。就像古人把珍贵典籍藏在山洞,现代人更需要学会在数据洪流中搭建自己的知识堡垒。这种能力,可能才是新时代的“二酉”真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