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ǎi
  • niú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ǎi niú xī gē

成语解释:犹言卖剑买牛。

成语出处:明·何景明《雁门太守行》:“太守下牛,买牛息戈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停止战争

繁体字形:買牛息戈

英文翻译:Buy and forget

买牛息戈的意思

买:1.购买;拿钱换东西。与“卖”相对。2.用金钱或其他手段拉拢:收买。买通。

牛:1.哺乳动物。草食,反刍。家牛有黄牛、水牛和牦牛等。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;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;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。中国黄牛有秦川牛、南阳牛、鲁西黄牛、延边黄牛等;水牛有温州水牛、滨湖水牛等良种。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。2.比喻固执、倔强,也比喻威风、神气:牛脾气。牛哄哄。他的样子可真牛。3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4.牛顿的简称。

息:1.呼吸时进出的气:喘息。鼻息。一息尚存,此志不懈。2.消息:信息。3.停止:息怒。息兵。自强不息。偃旗息鼓。生命不息,战斗不止。4.休息:歇息。作息时间表。5.滋生;繁殖:蕃息。生息。6.利钱;利息:年息。月息。还本付息。7.指子女:子息。8.姓。

戈:1.古代兵器,横刃,用青铜或铁制成,装有长柄。2.姓。

成语评论

买牛息戈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和“化干戈为玉帛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想象古代两国交战多年,某天突然有个商人牵着一群牛来到军营,对将军说:“用这些牛换你们的兵器如何?”将军若同意,战火就此熄灭,百姓开始耕地养牛——这就是“买牛息戈”传递的智慧:用温和手段化解冲突,把资源投入建设而非破坏。

为什么古人会用“买牛”来替代战争?在农业社会,牛象征着生产力,而兵器代表消耗性对抗。成语背后藏着经济学思维:与其把铁器铸成伤人刀剑,不如打造成耕犁;与其消耗粮草打仗,不如用牲畜创造长期价值。这种“止损思维”在今天依然适用,比如企业把广告战经费转为产品研发,本质上也是现代版“买牛息戈”。

有个真实案例:某快消品行业常年打价格战,后来龙头企业主动采购竞争对手的滞销原料,转而合作开发新品。这场“牛换戈”的操作,不仅让行业利润率回升15%,还催生了三个专利产品。可见“息戈”不是认输,而是跳出零和博弈的聪明选择。

有人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“以物易暴”的思维吗?其实换个角度看,我们每天都在做微观决策。比如职场中,与其花精力反驳同事的质疑,不如用具体方案证明自己;家庭教育中,与其没收孩子的手机,不如用亲子游戏转移注意力。这些都在实践“买牛息戈”的精髓——用建设性替代对抗性。

我个人常思考:当“内卷”成为流行词时,或许更需要这种古老智慧。竞争本应像接力赛,重点是把接力棒传得更远,而不是绊倒对手。下次遇到矛盾冲突时,不妨想想:此刻的“戈”是什么?能换成什么样的“牛”?这种思维转换,往往能让死局焕发新生机。

最后看个生活化场景:社区广场舞队和夜跑族曾因场地问题争吵。后来组织者把音响换成定向声波设备,同时规划出交替使用时段,还联合举办过健康主题活动。这个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,不正是“买牛息戈”在现代社区的生动演绎吗?当冲突出现时,真正的高手都在寻找第三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