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èr bā nǚ láng
成语解释:二八:指十六岁。十五六岁的美女。指年轻貌美的女子
成语出处: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瞳人语》:“见车幔洞开,内坐二八女郎,红妆艳丽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年轻女子
繁体字形:二八女郎
英文翻译:28 girls
二:1.数目。一加一的和。2.序数:一穷二白。3.两样:不二价。
八:1.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
女:[nǚ]1.女性,女子,女人,妇女:女士。女工。男女平等。2.女儿:一儿一女。3.星宿名,二十八宿之一。[rǔ]文言代词,你:女等。女将何往?
郎:[láng]1.古代官名:侍郎。员外郎。2.对某种人的称呼:货郎。放牛郎。女郎。3.女子称丈夫或情人:郎君。情郎。4.旧时称别人的儿子:大郎。令郎。5.姓。[làng]见〖屎壳郎〗。
“二八女郎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常用来形容十六岁左右的年轻女子,字面意思是“二乘八等于十六”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那姑娘正值二八年华,举手投足间满是青春气息。”这里的“二八”既点出年龄,又暗含对少女活力的赞美。
为什么古人用数字代指年龄?其实这和汉语的表达习惯有关。比如“三十而立”“年过花甲”都用了类似方式。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是:“小区里新搬来的姑娘,看着也就二八年纪,每天晨跑时马尾辫一甩一甩的,邻居们都说像看到春天似的。”这种表达既含蓄又生动,比直接说年龄更有画面感。
现代人还适合用这个成语吗?我觉得关键在于语境。在描写怀旧场景时,比如:“老照片里的母亲穿着碎花裙,二八女郎的明媚与那个年代的质朴交织成独特韵味”,就能自然引发共鸣。但要注意现代社会对年龄的敏感度,重点应放在对生命力的刻画,而非单纯强调数字。
有人可能会问,这个成语和“豆蔻年华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都指青春岁月,但“豆蔻”更侧重十三四岁的青涩,而“二八”更接近成年门槛的微妙阶段。比如在小说里可以这样写:“她不再是懵懂的豆蔻少女,也未完全褪去二八女郎的天真,站在成长的分水岭上踌躇满志。”
观察发现,这个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记忆。当我们在古镇旅游时,看到穿汉服的女孩们嬉笑着走过石桥,导游那句“恰似古画里走出来的二八女郎”的解说,瞬间架起了古今对话的桥梁。这种表达既保留传统韵味,又未与当代审美脱节,或许正是它流传至今的原因。
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每个时代都会冲刷出新的表达方式。当我们使用“二八女郎”时,不必拘泥于具体数字,更重要的是抓住那种朝气蓬勃的感觉。就像初春枝头的新芽,未必每片叶子都刚好十六天,但那份生机盎然的气息,永远值得被温柔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