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èr dì sān wáng
成语解释:二帝:唐尧、虞舜;三王: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。指古代帝王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扬雄传》:“昔在二帝三王……财足以奉郊庙、御宾客,充庖厨而已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定语;指古代的帝王
繁体字形:二帝三王
英文翻译:Two emperors and three kings
二:1.数目。一加一的和。2.序数:一穷二白。3.两样:不二价。
帝:1.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:上帝。天帝。玉皇大帝。2.君主;皇帝:称帝。三皇五帝。3.指帝国主义:反帝斗争。4.姓。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王:[wáng]1.君主;最高统治者:君王。国王。女王。2.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:王爵。亲王。王侯。3.首领;头目:占山为王。擒贼先擒王。4.同类中居首位的或特别大的:蜂王。蚁王。王蛇。花中之王。5.辈分高:王父(祖父)。王母(祖母)。6.最强的:王水。王牌。7.姓。[wàng]古代称君主有天下:王天下。
“二帝三王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历史课本里的概念,但它到底指什么?简单来说,二帝是尧舜两位上古贤君,三王则是夏禹、商汤、周武王三位开国明主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古代圣王的治国智慧,比如有人评价某个企业家“把公司管得像二帝三王时代一样井井有条”,既夸了管理能力,又暗含了传统价值观的回归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?”举个例子,某互联网公司在推行扁平化管理时,负责人说:“我们要学的不是刻板制度,而是二帝三王因地制宜的灵活思维。”这里既跳出了对古代制度的照搬,又抓住了“以人为本”的核心精神,正是成语活用的妙处。
值得注意是,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正在发生有趣变化。去年某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出现过:“新时代的基层治理,既要传承二帝三王的重民思想,也要结合数字技术搭建治理平台。”这种古今结合的表达方式,比单纯说“传统与现代融合”更生动具体,也更容易引发听众共鸣。
我个人观察到一个现象:当人们用“二帝三王”作比喻时,往往不是在说具体政策,而是强调领导者应有的格局。就像有位大学教授在讲座中说的:“真正的管理智慧,不是制定多少条规章,而是像二帝三王那样,懂得什么时候该‘有为’,什么时候该‘无为’。”这种解读跳出了历史语境,把成语变成了讨论领导力的思维工具。
可能有人疑惑:“这些古代故事会不会过时了?”但换个角度看,当我们在讨论组织架构或社会治理时,那些关于权力分配、民生关怀的底层逻辑,其实从未真正改变。就像用智能手机处理政务的公务员,他们遵循的“便民原则”,与三千年前“民惟邦本”的思想依然一脉相承。
最近读到某科技公司的价值观手册,开篇写着:“做数字时代的二帝三王——用技术赋能而非控制,用算法服务而非算计。”这种将传统治国理念移植到商业伦理中的尝试,既保持了文化厚度,又赋予了成语新的时代注解,或许正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生动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