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èr ér yī
成语解释:一演化为二,二合成为一。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为对立的两种现象,对立的两种现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
成语出处: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30章:“我回答说:‘这是二而一的事情,并不矛盾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事物
繁体字形:二而一
英文翻译:Two and one
二:1.数目。一加一的和。2.序数:一穷二白。3.两样:不二价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“二而一”是中文里一个有趣的表达,字面意思是“两个东西变成一个”,但实际应用时更像在说“看似不同的事物,本质上是同一件事”。比如有人问:“为什么说工作和生活要二而一?”答案可能藏在时间管理上——与其把工作与生活对立,不如找到两者的平衡点,比如用高效工作换取更多自由时间,反而能让二者互相滋养。
有人疑惑:“二而一和‘合二为一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前者更强调内在关联性,后者偏向物理上的合并。比如团队合作时,成员的专业能力与沟通技巧看似是两件事,但只有二者结合(二而一)才能让项目真正推进。单方面强调某一点,反而容易“拆东墙补西墙”。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就像健身和饮食管理,很多人把它们分成两个任务,结果要么练得累吃不好,要么吃得好练不动。但换个角度看,运动消耗和营养摄入本就是能量系统的两个开关,同步调整时效果反而翻倍。这或许印证了老话说的“阴阳互补”——差异中藏着统一的智慧。
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凸显了二而一的价值。智能手机把通讯工具和计算机二而一,电动汽车将交通工具与移动储能设备二而一。这种思维突破表面矛盾,在跨界融合中创造新可能。就像电子支付刚出现时,有人质疑安全和便利能否共存,但现在回头看,技术创新恰恰让这对矛盾实现了统一。
个人认为,二而一的思维方式特别适合解决现代人的选择焦虑。当面临“选A还是选B”的困境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有没有可能让AB协同发挥作用?”就像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分歧,强硬对抗或单方面妥协都不是最优解,找到共同利益点才能实现双赢。这种思维不是和稀泥,而是主动创造第三条道路。
说到底,二而一的智慧教会我们用动态眼光看问题。事物间的界限本就不是铁板一块,就像水墨画中的浓淡渐变,过度执着于区分“黑白”反而会错过整幅画的意境。当我们学会在差异中寻找连接点,或许就能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