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én bǎi qí shēn
成语解释:百其身:自身死一百次。别人愿意死一百次来换取死者的复生。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。
成语出处:《诗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
繁体字形:人百其身
英文翻译:grieve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百:表示很多:百草。百货。百科全书。百家争鸣。百花齐放。精神百倍。百闻不如一见。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“人百其身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它出自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,原意是说“如果能换回这个人的生命,我们一百个人都愿意替他死”。比如看到抗疫医生因公殉职的新闻,同事哽咽着说:“要是能拿我的命换他回来该多好”,这就是现代版“人百其身”的真实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生命怎么能用数量衡量呢?这恰恰道出了成语的核心——表达对逝者无可替代的珍视。就像电影《拯救大兵瑞恩》里,八个士兵为救一个人牺牲,虽然看似不等价,却彰显着人性的光辉。这种“宁愿百人换一人”的极致表达,其实是人类对高尚品格最深情的告白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理解这个成语。去年社区老支书累倒在工作岗位上,追悼会上挤满了自发前来的居民,有位大妈抹着眼泪说:“王书记这些年帮我们解决的困难,值得百倍回报啊。”这让我突然明白,“人百其身”不仅是哀悼,更是对奉献精神的百倍礼赞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这个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成语,居然和现代心理学不谋而合。就像社会学家提出的“心理账户”理论,人们对于不同事物会赋予不同价值权重。当某个人的存在成为群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时,在大家心里自然会产生“百倍珍贵”的认知溢价。
站在个人角度,我倒觉得这个成语更像面镜子。它照见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:当看到消防员逆行冲进火场,当听闻教师扎根山区教育,那种“恨不能以身相代”的感动,正是人性善意的自然流露。这种情感不需要数学计算,它就像春天里突然绽放的野花,提醒着我们生命与生命之间存在着超越理性的羁绊。
最后看个自然界的隐喻:蜂群中工蜂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蜂后,看似是“百换一”的生存策略,实则维系着整个族群的未来。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?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,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“人百其身”。晨露消散前会折射阳光,生命消逝后依然能照亮人间,这或许就是成语留给我们最温暖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