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én cái liǎng shī
成语解释:人和钱财都无着落或都有损失。同“人财两空”。
成语出处:《警世通言 玉堂春落难遇夫》:“王三中了举,不久到了京,白白地要了玉堂春去,可不人财两失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和财物都没有了
繁体字形:人財兩失
英文翻译:lose both men and money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财:1.钱和物资的总称:财产。财物。理财。2.姓。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失:1.丢掉:遗失。丧失。2.找不着:迷失路径。3.违背:失信。失约。4.没有把握住:失手。失足。5.没有达到目的:失意。失望。6.改变常态:失色。失神。7.错误:过失。千虑一失。
“人财两失”这个词,听起来像是个倒霉的双重打击——既丢了人,又赔了钱。比如有人盲目投资不靠谱的项目,结果钱没赚到,还被朋友指责“坑人”,最后友情和本金都没保住。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种情况真的无法避免吗?其实关键在于提前看清风险,别让贪心蒙蔽判断力。
举个职场例子:小张为了高薪跳槽到一家新公司,入职后才发现老板经常画大饼拖欠工资。半年下来既没存到钱,简历上还多了一段不稳定的工作经历。为什么人容易陷入这种困境?往往是因为只盯着短期利益,忽略了长期发展的隐性成本。
再比如婚姻中的彩礼纠纷,有些家庭为了面子硬凑高价彩礼,结果婚后小两口因经济压力天天吵架。这时候“人财两失”就成了现实写照——既伤了感情,又损失了钱财。值得思考的是:很多矛盾其实源于把人和钱的关系本末倒置了。
我发现现代社会的“人财两失”常常披着诱人的外衣出现。就像那些承诺“零风险高回报”的理财产品,或是声称“稳赚不赔”的加盟项目。当遇到这类情况时,不妨先问自己:如果失去其中一样,我能不能承受?这个灵魂拷问能帮我们守住底线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越是着急挽回损失的时候,越容易做出错误决定。就像赌徒输了钱想翻本,结果越陷越深。这种情况下,“及时止损”四个字虽然老套,但确实是避免更大损失的关键策略。毕竟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换个角度看,人财两失的经历也能带来成长。我见过创业者赔光积蓄后,反而磨炼出更务实的商业思维。重要的是别让同样的错误重复发生,就像那句老话说的:“吃一堑”之后,总得“长一智”才算没白吃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