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ér
  • cá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í xī ér cáng

成语解释:什:形容多;袭:量词,套,层。将物品层层包裹,珍重地藏好。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。

成语出处:宋 张守《跋唐千文帖》:“当与夏璜赵璧什袭而藏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

繁体字形:什襲而藏

英文翻译:treasure a thing by wrapping it up carefully

什袭而藏的意思

什:[shí]1.由十个合成的一组。古代户籍十家为什,军队十人为什,《诗经》的雅、颂十篇为什。2.同“”:什一(十分之一)。什百(十倍或百倍)。3.各种的;杂样的:什锦。什物。4.诗篇:篇什。佳什。[shén]1.〔什么〕疑问代词。2.表示疑问:想什?。干什?3.表示虚指或任指:他仿佛想说什。他什都不怕。

袭:1.趁人不备,突然攻击:侵袭。空袭。2.照样做;继承:因袭。世袭。3.扑过来:寒气袭人。花香袭人。4.量词。用于成套的衣服:棉衣一袭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藏:[cáng]1.隐蔽:躲藏。2.收存:藏书。[zàng]1.储放大量东西的地方:宝藏。2.佛教、道教经典的总称:道藏。3.西藏的简称:青藏公路。4.藏族。5.古又同“脏(zàng)”。

成语评论

什袭而藏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有人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,可能会用层层包装仔细收好,生怕磕碰或落灰——这种小心翼翼的态度,就是“什袭而藏”的生动体现。

有人问:为什么要用“十层包裹”来比喻珍藏?其实这里的“什”是虚指,代表“很多层”。古人用这种方式强调对珍贵之物的极致保护,就像今天有人给手机贴膜、戴保护壳,甚至再套个防摔包,本质上都是同一种心理。
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老张收到儿子从国外寄回的纪念币,先用软布包好,再放进铁盒,最后锁进保险柜。邻居笑他小题大做,他却说:“这可是孩子攒了半年工资买的,当然要什袭而藏!”这种层层保护的背后,藏着的不仅是物品的价值,更是情感的重量。

现代人还值得这样费心保存东西吗?我倒觉得,在数码时代,“什袭而藏”有了新内涵。有人把老照片扫描存档,同时保留原始相册;有人给电子文件设置三重密码备份。这种“物理+数字”的双重珍藏,既是对记忆的尊重,也是适应时代的智慧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,人们越不会珍惜。反观那些被“什袭而藏”的物件,往往承载着独特的故事。就像奶奶压箱底的刺绣手帕,每次打开裹着的绸布,她总能讲出出嫁时的情景——可见珍藏的不仅是物品,更是时光的温度。

下次看到有人把旧书信按年份分类装盒,或是给球鞋套上防尘罩,别觉得他们太较真。这些现代版的“什袭而藏”,何尝不是给平凡生活增添仪式感的小确幸呢?毕竟,懂得珍惜的人,更容易发现藏在生活褶皱里的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