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én yán lì bó
成语解释:博:多,广。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,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三年》:“仁人之言,其利博哉!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仁言利博
英文翻译:words benefit universal benevolence
仁:1.仁爱:仁心。仁政。仁至义尽。2.敬辞,用于对对方的尊称:仁兄。仁弟。仁伯。3.姓。4.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,大多可以吃:杏仁儿。核桃仁儿。花生仁儿。虾仁儿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利:1.锋利;锐利(跟“钝”相对):利刃。利爪。2.顺利;便利:不利。成败利钝。3.利益(跟“害、弊”相对):利弊。有利。兴利除害。4.利润或利息:暴利。薄利多销。本利两清。5.使有利:利国利民。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。6.姓。
博:1.(量)多;丰富:渊博。地大物博。博而不精。2.通晓:博古通今。3.大:宽衣博带。4.姓。5.博取;取得:聊博一笑。以博欢心。6.古代的一种棋戏,后来泛指赌博:博徒。博局。
“仁言利博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“说仁义的话,能带来广泛的益处”。比如一个老师对学生说:“与其互相攀比成绩,不如多帮助身边的同学进步。”这句话本身是善意的引导,但如果大家真能做到,班级氛围变好、同学关系融洽,甚至整体成绩也可能提升——这就是“仁言利博”的现实体现。
有人可能会问:说句好话真有这么大威力吗?举个例子:社区里两位邻居因为停车位争执不下,一位长辈站出来说:“咱们互相让一步,今天你停这里,明天我停对面,问题不就解决了?”结果不仅化解了矛盾,还让双方开始主动协商其他公共事务。你看,一句包容的话,像石头扔进水里激起的涟漪,影响的远不止一件事。
为什么仁义的语言能产生连锁反应?其实这和人的心理有关。当一个人感受到善意时,更容易放下对抗心态。就像工作中领导说“这个方案虽然不完美,但你的创意方向很有价值”,比直接否定更能激发改进动力。这种正向反馈会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,逐渐形成良性循环。
不过,也有人觉得现代社会讲求效率,“仁义”显得太理想化。但观察身边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,往往不是靠尖锐的言辞,而是用建设性的表达促成改变。就像疫情期间志愿者那句“大家保持距离是为了更快相聚”,既说明规则又传递温暖,反而比强硬规定更能让人配合。
个人认为,“仁言利博”在今天依然适用,尤其在网络环境中。当我们在评论区看到偏激言论时,与其针锋相对,不如试着说:“我理解你的情绪,但换个角度想……”这种表达既维护了对话空间,又可能引导对方跳出固有思维。就像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——说一句利人利己的话,永远不嫌晚。
下次遇到意见分歧时,不妨试试把“你这样不对”换成“如果这样做,可能会帮到更多人”。语言就像镜子,照出善意,就能反射善意。当越来越多人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沟通,或许我们会发现:解决问题的方法,有时就藏在最初的表达方式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