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īn
  • shì
  • f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n shì xī fēi

成语解释:见“今是昨非”。

成语出处:明·王世贞《觚不觚录》:“若其今是昔非,不觚而觚者,百固不能二三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形容人悔恨以前的错误

繁体字形:今是昔非

英文翻译:things of the present are right and those of the past are wrong

今是昔非的意思

今:1.现在;现代(跟“古”相对):当今。今人。厚今薄古。古为今用。2.当前的(年、天及其部分):今天。今晨。今春。3.指示代词。此;这:今番。今次。4.姓。
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
昔:1.从前;过去:今昔对比。2.古又同“腊(xī)”。3.古又同“”。
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
成语评论

今是昔非”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简单来说,就是过去觉得对的现在可能错了,过去觉得错的现在反而对了。比如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“实体店不可替代”,如今电商直播卖货却成了主流。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变化。

举个具体例子:某传统企业过去坚持“规模越大越好”,建了十几家工厂;如今发现轻资产运营更高效,果断卖掉重资产转型数字服务。员工一开始质疑:“这不是否定老一辈的努力吗?”老板回答:“不是否定过去,而是环境变了,必须用新方法解决问题。”你看,这就是典型的“今是昔非”——昨天的经验可能变成今天的绊脚石。

为什么这种现象越来越常见?因为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过去。二十年前学个专业技能能用一辈子,现在三年不学习就可能被淘汰。就像我叔叔曾是胶卷相机维修专家,后来整个行业消失,他50岁转行做手机摄影培训,现在反而更受欢迎。这说明:昨天的失败者,可能因为顺应变化成为今天的赢家。

有人会问: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?我的观察是:保持“动态思维”比坚守某个结论更重要。就像城市规划,二十年前拓宽马路被视为解决拥堵的良方,如今发现优化公共交通才是根本。这提醒我们:决策时要给未来留出调整空间,好比衣服不要缝死边,方便随时修改。

个人认为,“今是昔非”其实在强调认知的流动性。去年朋友公司还在用纸质签到表,今年全面改用AI人脸识别考勤。有老员工抱怨:“机器哪有人的判断准?”结果发现迟到早退现象减少80%。这种新旧观念的碰撞,本质上是用结果倒推合理性——当新事物确实带来进步时,曾经的“非”自然转变为“是”。

最后想说个有意思的现象:十年前家长禁止孩子玩手机游戏,现在很多学校开设编程课教做游戏。这种转变告诉我们,评判事物的标准会随时代迁移。就像竹子生长,老枝支撑新芽,新芽又变成老枝,循环往复中实现整体向上。理解这点,面对变化时就不会陷入“打脸焦虑”,而是把眼光放在持续优化上。

"今是昔非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