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ú hǔ xiáng lóng
成语解释:伏:屈服;降:用用威力使屈服。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。形容力量强大,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。
成语出处:元·马致远《任风子》第二折:“学师父伏虎降龙,跨鸾乘凤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本事大
繁体字形:伏虎降龍
英文翻译: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虎:1.哺乳动物,头大而圆,毛黄色,有黑色横纹。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,性凶猛,力气大,善游泳,不善爬树,夜里出来捕食鸟兽。通称老虎。2.比喻勇猛威武:虎将。虎虎有生气。3.露出凶相:虎起脸。4.姓。5.同“唬”。
降:[jiàng]1.落下(跟“升”相对):降落。降雨。温度降下来了。2.使落下;降低(跟“升”相对):降价。降级。3.姓。[xiáng]1.投降:诱降。降顺。降将。宁死不降。2.降伏;使驯服:降龙伏虎。一物降一物。
龙:1.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身体长,有鳞,有角,有脚,能走,能飞,能游泳,能兴云降雨。2.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,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:龙颜。龙廷。龙袍。龙床。3.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:龙舟。龙灯。龙车。龙旗。4.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,如恐龙、翼手龙等。5.姓。
“伏虎降龙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威风,但到底怎么用呢?举个例子:小王创业时遇到资金断裂、团队离职的困境,但他硬是凭着韧劲和市场洞察力伏虎降龙,把公司从悬崖边拉了回来。这里“虎”和“龙”其实代指那些像猛兽般凶险的挑战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只能用在特别大的成就上吗?其实不一定。比如邻居李阿姨照顾患病老伴十年,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熬药,还得兼顾孙子的功课,街坊都说她这是“降服了生活里的恶龙”。你看,平凡人对抗日常难题,也能用这个词——重点在于克服的难度和付出的勇气。
再想想历史上的应用: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“鸳鸯阵”,用灵活战术伏虎降龙般击溃倭寇舰队。这里既有字面意思(对抗强敌),又有象征意义(突破传统作战模式)。有趣的是,当代人甚至会把攻克技术难关比作“伏虎降龙”,比如科研团队花三年破解芯片卡脖子问题。
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“逆袭”场景。去年参加马拉松时,跑到32公里突然抽筋,当时感觉面前的山路就像张牙舞爪的龙。但调整呼吸慢慢跑,最后两百米居然还能冲刺——这种战胜生理极限的过程,也算微型版的伏虎降龙吧?它告诉我们:所谓“不可能”,常常是还没用尽全力的借口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侠客。那个总拖延的报表deadline是待伏的“虎”,客户反复修改的需求可能是要降的“龙”。换个视角,压力就变成了值得较量的对手。毕竟,人生这场游戏,通关的快感往往藏在最难打的Boss后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