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ǐ zhēng wǒ duó
成语解释:指相互争夺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“这些富贵公子,你争我夺,依了张家,违了李家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相互争夺
繁体字形:妳爭我奪
英文翻译:Fight for it
你:1.人称代词。2.有时也用来指称“你们”:你校。你局。你公司。3.“你”跟“我”或“他”配合,表示“这个…”和“那个…”的意思:三个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谁也没说话。你一条,他一条,一共提出了五六十条建议。
争:1.因意见不一致而相互辩诘:争论。是非之争。2.力求获得或达到:为祖国争光。力争上游。3.竞争;争夺:争先恐后。只争朝夕。4.疑问代词。怎么;如何(见于早期白话):争奈。
我:自己:自我。忘我精神。
夺:1.强取;抢:掠夺。巧取豪夺。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。强词夺理。2.争先取到:夺冠。夺红旗。3.胜过;压倒:巧夺天工。先声夺人。4.使失去:剥夺。褫夺。5.失去:勿夺农时。6.作决定:定夺。裁夺。7.(文字)脱漏:讹夺。
“你争我夺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就是“你抢我的,我抢你的”,常用来形容双方或多方为了争夺某样东西互不相让的场景。比如职场上,同事之间可能为了一个晋升名额“你争我夺”,表面客客气气,背地里却暗自较劲。这时候有人会问:为什么明明合作能双赢,大家却非要争得头破血流?其实背后的核心逻辑很简单——资源有限时,人的本能是优先保障自己的利益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楼下唯一一个秋千,两个孩子都想玩,一个抓着链条不松手,另一个拽着座椅喊“我先来的”,最后谁也没玩成。这种“你争我夺”看似幼稚,其实成年人的世界也没好到哪儿去。比如直播行业里,主播们为了流量互相模仿内容、挖墙脚,结果导致观众审美疲劳。这时候问题来了:竞争到底有没有必要?答案取决于“度”——良性竞争推动创新,恶性争夺只会两败俱伤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当你在菜市场看到大妈们为了一捆特价青菜争抢时,可能会觉得“至于吗”,但换个场景,比如限量球鞋发售时通宵排队的年轻人,本质上是同一种行为模式。这引出一个思考:为什么人总在“争”与“让”之间摇摆?私以为,关键在于对“价值”的判断——当人们认为某件事物能带来远超付出的回报时,理性就容易败给冲动。
说到个人观点,我始终觉得“你争我夺”就像吃辣椒——少量提味,过量伤身。见过太多团队因为内部竞争消耗了创造力,也见过势均力敌的对手在竞争中互相成就。比如手机行业,某品牌刚发布折叠屏新技术,竞争对手三个月后就推出更轻薄的版本,这种“技术追逐战”反而让消费者受益。所以核心问题或许不是“要不要争”,而是“怎么争才能让蛋糕越做越大”。
最后想说个反常识的现象:有时候主动退让反而能破解僵局。就像下围棋时,高手会故意让出局部利益换取全局优势。工作中遇到跨部门抢资源,与其争得面红耳赤,不如主动分享数据促成合作——这可能才是现代竞争中最被低估的智慧。毕竟,当所有人都盯着眼前的小土坡时,最先抬头看星空的人,或许能找到更高的山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