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óu sè chuǎi chèn
成语解释:侔:相等;揣:估量;称:好。形容描写景物,恰到好处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谢惠连《雪赋》:“抽子秘思,骋子妍辞,侔色揣称,为寡人赋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;形容描写景物,恰到好处
繁体字形:侔色揣稱
英文翻译:imitate and compare with
侔:等;齐:功效相侔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揣:[chuāi]放在衣服里:揣着手。揣在怀里。[chuǎi]1.估量,忖度:揣测。揣摩。揣度(duó)。揣想。揣情(忖度情理)。不揣冒昧。2.姓。[chuài]1.〔挣(zhèng)揣〕见“挣1”。2.〔囊(nāng)揣〕见“囊1”。[tuán]古同“团”,聚集的样子。[zhuī]捶击:“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”。
称:[chēng]1.叫;叫做:自称。他足智多谋,人称智多星。队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队长。2.名称:简称。俗称。3.说:称快。称便。连声称好。4.赞扬:称叹。称赏。称许。5.姓。6.测定重量:把这袋米称一称。7.举:称觞祝寿。[chèn]适合;相当:称体。称心。对称。匀称。[chèng]同“秤”。
“侔色揣称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其实讲了一个很实用的道理——仔细观察、精准匹配。比如,设计师想给客户做一套品牌视觉方案,会先研究对方的行业特点、品牌调性,再反复调整颜色和字体,直到每个细节都“刚刚好”。这整个过程,不就是“侔色揣称”的生动演绎吗?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“量身定制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“侔色揣称”更强调动态调整的过程。比如老师给不同学生设计练习题,不是直接套模板,而是先观察学生的薄弱环节,再一点点修改题目难度,像拼图一样找到最契合的解法。
最近看到建筑设计师改造老胡同的案例特别有感触。他们既要保留砖墙的岁月痕迹,又要加入现代防水材料,光选砖色就打了三十多种样片比对。这种在传统与创新间反复权衡的细腻功夫,把“侔色揣称”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能力?现在很多领域都在追求个性化解决方案。就像医生开药要考虑患者基因差异,程序员调试代码要适配不同硬件环境。精准匹配不再是加分项,而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门槛。
有个朋友开咖啡馆的经历很有意思。她发现同样的咖啡豆,在不同季节的酸苦度会变化,于是专门做了湿度温度对照表,每周微调配比。这种持续观察、动态调整的态度,或许就是“侔色揣称”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新注解。
我总觉得这个成语里藏着东方智慧的密码——不追求绝对标准,而是在具体情境中寻找恰到好处的平衡。就像好的翻译不是字字对应,而是让两种语言在文化缝隙里自然交融。下次遇到需要精细匹配的挑战时,或许可以想想: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方案,而是最懂这个瞬间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