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ǎn bù zhòng lǐ
成语解释: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
成语出处:《诗经 唐风 蟋蟀序》:“《蟋蟀》,刺晋僖公也。俭不中礼,故作是诗以闵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过分节俭
繁体字形:儉不中禮
英文翻译:Frugality
俭:节省。与“奢”相对:勤俭建国。省吃俭用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中:[zhōng]1.方位词。跟四周的距离相等;中心:中央。华中。居中。2.指中国:中文。古今中外。3.方位词。范围内;内部:家中。水中。山中。心中。队伍中。4.位置在两端之间的:中指。中锋。中年。中秋。中途。5.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农。中学。中型。中等。6.不偏不倚:中庸。适中。7.中人:作中。8.适于;合于:中用。中看。中听。9.成;行;好:中不中?。这办法中。饭这就中了。10.姓。[zhòng]1.正对上;恰好合上:中选。猜中了。三枪都打中了目标。2.受到;遭受:中毒。中暑。胳膊上中了一枪。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“俭不中礼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简单:“节俭”本身是美德,但“不中礼”意味着不合礼仪。说白了,就是省过头了,反而显得不礼貌。比如朋友请你吃饭,你非要在餐厅里掏出两个馒头说“别浪费钱”,这算不算好心办坏事?
举个具体的例子:古代有个官员,家里穷得叮当响,却非要学别人办酒席。结果端上桌的是咸菜配稀粥,客人饿着肚子回家,背后吐槽他“抠门还不懂规矩”。这就是典型的“俭不中礼”——省是省了,但把人际关系也省没了。
有人可能会问:节俭难道不好吗?当然好!但凡事讲究适度。就像冬天穿棉袄很合理,但三伏天非要裹着羽绒服出门,别人只会觉得你奇怪。节俭和礼节的关系也是如此——省自己的钱没问题,但别让别人的感受跟着“受冻”。
现代生活中也能看到类似现象。比如有人为了省钱,在婚礼红包里塞超市优惠券,还美其名曰“实用”。这其实模糊了情谊表达和物质价值的界限。礼物的意义本就不在价格,而在心意;但若完全忽视社会约定俗成的礼仪,反而会让对方误解你的诚意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:做事要讲究“分寸感”。就像炒菜放盐,太少没滋味,太多齁嗓子。当我们谈节俭时,不能只看省了多少钱,还要看是否守住了人际交往的底线。毕竟,人情往来就像跳交谊舞,步子迈得太大或太小都会踩到对方的脚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推崇“极简生活”,这和“俭不中礼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是否影响他人。自己用二手家具叫环保,但用过期食品招待客人就可能出问题。真正的节俭应该是“对内克制,对外体面”,在自我约束和尊重他人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最后想说,语言是面镜子,照着古人也照着今人。“俭不中礼”提醒我们:任何美德走到极端都可能变味。就像春天的细雨能滋养万物,但若下成暴雨,反而会冲毁田埂。生活中那些让人舒服的相处之道,往往藏在“刚刚好”的智慧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