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ū
  • lái
  • wǎ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ū lái hū wǎng

成语解释:倏:极快的;忽:突然。指来去迅速

成语出处:晋·潘岳《射雉赋》:“栎雌妒异,倏来忽往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来去迅速

繁体字形:倏來忽往

英文翻译:Come and go

倏来忽往的意思

倏:副词。极快地;忽然:倏尔而逝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忽:1.不注意;不重视:忽略。忽视。疏忽。2.姓。3.忽而:天气忽冷忽热。油灯被风吹得忽明忽暗。4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忽等于1丝。b)质量或重量,10忽等于1丝。
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倏来忽往”,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?比如清晨阳光刚洒进窗户,一阵凉风突然掀开窗帘,还没等你反应过来,它又悄悄溜走了——这种“短暂出现又快速消失”的状态,正是这个成语最生动的写照。

菜市场里戴草帽的老伯最能诠释这个成语。他的流动水果摊总在早高峰时闪现路口,红彤彤的草莓和黄澄澄的芒果刚吸引路人驻足,九点整就跟着三轮车的铃铛声消失无踪。有人问:“为啥用‘倏来忽往’形容他?”其实这正是市井智慧的体现,老伯既避开城管巡查,又抓住了上班族买鲜果的最佳时机。

现代职场里这个概念更值得玩味。视频会议中某位同事的发言总像流星划过——摄像头突然亮起抛出精辟见解,话音未落头像又灰暗下去。这种工作方式看似随意,实则是时间管理的高手所为。他们精准把握每个介入时机,既避免冗长讨论消耗精力,又能关键时刻输出价值。

年轻人谈恋爱也有类似哲学。地铁站自动贩卖机前,穿碎花裙的姑娘投币时硬币突然卡住,穿连帽衫的男生伸手轻拍机器,叮当落下的不仅是饮料,还有两人相视一笑的缘分。这样的邂逅虽如晨露短暂,却可能酝酿出意想不到的故事,就像这个成语本身,短暂中藏着无限可能。

我个人觉得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倏来忽往”反而成了某种生存智慧。就像短视频平台上爆红的非遗手艺人,他们或许只出现15秒,但足够让年轻人记住油纸伞上的二十四骨技法。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,既符合现代人碎片化接收习惯,又让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机。

下次看见蝴蝶倏然停在公交站牌又翩然离去,或是快递小哥放下包裹转身消失在下个路口,不妨会心一笑。这些转瞬即逝的场景里,藏着生活最灵动的韵律,提醒我们既要学会抓住关键瞬间,也要懂得适时进退的智慧。

倏来忽往的造句

  1. 造句 才重天人,昔尝共游东壁,同宴北渚,倏来忽往,物在人亡。
  2. 造句 你这人一看就是属风的,倏来忽往,正常。
  3. 造句 所以周无上算,汉收下策,以其倏来忽往,云屯雾散,强则骋其犯塞,弱又不可尽除故也。
  4. 造句 茫茫涉海,世敌诸华,风行鸟逝,倏来忽往,既饮醇醪,附同胶漆,毛裘委仞,奇兽衔尾,此又王之功也。
  5. 造句 “飙举电至”,“风弛鸟赴,倏来忽往”,“头别冲突,乍出乍入”,“倏来忽往,云飞鸟集”,很难抵御。
  6. 造句 胡兵倏来忽往,不能久留;晋安大寨甚固,况已发三道兵救之。

"倏来忽往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