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è zhù dài chóu
成语解释: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。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,计划事情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请借前箸以筹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代人出主意
繁体字形:借筯代籌
英文翻译:plan for others
借:1.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;借进:向他借书。跟人借钱。把笔借给我用一下。2.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;借出:借书给他。借钱给人。3.假托:借故。借端。4.凭借;利用:借助。借手(假手)。5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引进动作、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、事物等:借着灯光看书。借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。“藉”
箸:筷子。
代:1.代替:代课。代笔。代销。2.代理:代局长。3.姓。4.历史的分期;时代:古代。近代。现代。当代。5.朝代:汉代。改朝换代。6.世系的辈分:第二代。下一代。老一代。我们这一代。7.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,代以上为宙,如显生宙分为古生代、中生代和新生代,代以下为纪。跟代相应的地层系统分类单位叫做界。
筹:1.计数目或用作领取物品凭证的用具:竹筹。2.谋划:统筹兼顾。3.计策;办法:一筹莫展。
小明在公司会议上突然被领导点名:“你对这个项目有什么建议?”他愣了一下,但很快反应过来:“我暂时借箸代筹,先提三个方向供大家讨论如何?”说着用钢笔在记事本上画出思维导图,原本凝固的会议室顿时活跃起来。
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:这成语明明说“用筷子代替筹码”,和出主意有什么关系?其实这里藏着古人智慧——战国谋士张良用刘邦的筷子比划战局,正是用日常物品替代专业工具来辅助思考。就像现代人用手机备忘录代替草稿纸写方案,本质都是“工具不够,脑洞来凑”。
上周陪朋友装修新房时,她盯着空荡荡的毛坯房发愁。我顺手拿起外卖筷子,蘸着奶茶在瓷砖上画出空间分区:“玄关柜斜放能多出0.5平米储物,就像借箸代筹,咱们先用现有工具规划个大概。”她眼睛一亮,当晚就拉着设计师改了三稿方案。
有人质疑:现在有各种专业软件,这种“土办法”还有必要吗?我倒觉得思维工具越简单,越能激发创造力。就像画家达芬奇在餐巾上画《最后的晚餐》草图,程序员用便利贴做敏捷开发,关键不在工具多高级,而在能否把抽象想法快速具象化。毕竟,好点子往往诞生在茶杯与筷子的碰撞声里。
最近教孩子数学时深有体会。当他咬着铅笔纠结应用题,我递给他一盒跳棋:“红色棋子当苹果,绿色当橘子,咱们摆个实体模型?”棋子叮当落下的瞬间,他突然拍手:“我知道怎么分配了!”这种具象化思考,不正是跨越时代的“借箸代筹”吗?
说到底,这个成语教我们的不是具体方法,而是灵活应变的态度。就像疫情期间上网课的教师用衣架当手机支架,健身教练用矿泉水瓶替代哑铃。当专业工具缺席时,真正重要的是保持思考的主动性——毕竟,解决问题的从来不是工具本身,而是工具背后那颗跃跃欲试的大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