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àn
  • shǎng
  • làn
  • xí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àn shǎng làn xíng

成语解释:赏的不是有功的人,罚的不是有罪的人。泛指赏罚不当。

成语出处: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善为国者,赏不僭而刑不滥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僭賞濫刑

英文翻译:Blasphemy

僭赏滥刑的意思

僭:超越本分。古时指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礼仪、器物:僭号(冒用帝王的称号)。僭越(超越本分,冒用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物品)。

赏:1.赏赐;奖赏:赏罚分明。2.赏赐或奖赏的东西:领赏。3.敬辞。用于请对方接受邀请或要求:赏光。赏脸。4.欣赏;观赏:鉴赏。雅俗共赏。5.对对方的才能或作品深感满意:赞赏。赏识。

滥:1.泛滥。2.不加选择,不加节制:滥用。宁缺勿滥。

刑:1.刑罚:徒刑。死刑。2.指对犯罪嫌疑人的体罚:用刑。刑讯。3.古又同“”。

成语评论

僭赏滥刑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,其实说的就是“赏罚不公”。比如,一个公司老板如果只给关系好的员工发奖金,哪怕他们没做出成绩,而对真正努力的员工反而克扣工资,这就是典型的“僭赏滥刑”——该赏的不赏,不该罚的乱罚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 很多时候是因为决策者缺乏客观标准,或者被个人情绪左右。比如古代某些皇帝偏听谗言,给奸臣封官,却给忠臣定罪,导致国家混乱。这种不公的后果往往是人心离散,团队失去凝聚力。
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班级里老师如果总让某个学生当班干部,哪怕他欺负同学也不批评,反而责怪举报的同学,其他学生就会觉得“努力没用,老实人吃亏”。这种环境里,谁还愿意守规矩呢?

那要怎么避免呢? 关键是建立透明规则。就像体育比赛必须有裁判手册,公司可以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,学校可以公示奖惩制度。当所有人都知道“做到什么程度能得奖,触犯哪条会受罚”,主观随意性就会大大降低。

我个人观察发现,很多现代企业已经开始用数据化考核替代“拍脑袋决策”。比如用软件统计销售业绩自动生成奖金,用客户评价决定服务评分。这种机制虽然不够完美,但至少减少了“看人下菜碟”的情况。

不过要注意,规则本身也要公平。就像不能因为怕迟到就规定“迟到1分钟扣半天工资”,这反而成了变相的“滥刑”。好的制度既要约束行为,也要给人改进空间,比如首次犯错提醒、三次警告后再处罚。

生活中其实处处能用到这个道理。家长教育孩子时,如果今天打破碗就罚站,明天同样的事却笑嘻嘻说“没事”,孩子就会困惑;朋友相处如果总让某个人买单,其他人理所当然享受,关系迟早失衡。公平不是死板,而是让付出与回报形成正循环。

说到底,“僭赏滥刑”的反面就是“赏罚分明”。当社会、组织或家庭能坚持这个原则时,就像给土壤施了均衡的肥料,善意会生长得更茂盛,而问题也能在萌芽期就被妥善处理。

"僭赏滥刑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