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ì zì sè jù

成语解释:冷僻的字、词和晦涩的文句。

成语出处:清·昭梿《啸亭杂录·诗文涩体》:“其《新唐书》好用僻字涩句,以矜其博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冷僻艰涩的字句

繁体字形:僻字澀句

英文翻译:Secluded and astringent sentences

僻字涩句的意思

僻:1.偏僻:僻巷。荒僻。僻处一隅。2.性情古怪,跟一般人合不来:怪僻。孤僻。3.不常见的(多指文字):生僻。冷僻。僻字(冷僻的字)。

字:1.文字:汉字。识字。字体。字义。常用字。2.(字儿)字音:咬字儿。字正腔圆。他说话字字清楚。3.字体:篆字。柳字。宋体字。美术字。4.书法作品:字画。一幅字。5.字眼;词:他说行,谁还敢说半个“不”字。6.字据:立字。收到款子,写个字儿给他。7.根据人名中的字义,另取的别名叫“字”:岳飞字鹏举。曾巩字子固。8.俗指电表、水表等指示的数量: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,水表走了20个字。9.许配:待字。10.姓。

涩:1.不润滑:滞涩。轮轴发涩,该上油了。2.使舌头感到麻木难受的滋味:柿子很涩。3.文字不生动,难懂:晦涩。文章艰涩。

句:[jù]1.句子:语句。词句。造句。2.用于语言:三句话不离本行。写了两句诗。[gōu]高句丽(Gāogōulí),古族名,古国名。也作高句骊。又人名用字,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明明每个字都认识,连在一起却像天书。比如“饕餮盛宴”这个词,多少人第一次见到时会在心里犯嘀咕:这俩字念啥?啥意思?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僻字涩句型成语,它们就像藏在深山里的野果,虽然难找,但尝过滋味的人才知道有多特别。

这类成语最妙的地方在哪里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。当你想说“物以类聚”时,改用“沆瀣一气”是不是瞬间让对话有了书卷气?就像上周同事老王在策划会上说的:“某些网红产品的营销手段,实在是蛇鼠一窝。”结果全场哄笑——他本想说“沆瀣一气”,却记串了词。你看,用得恰当是锦上添花,用错了反倒弄巧成拙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大家都刷短视频了,学这些拗口的成语有必要吗?去年我在古镇旅游时遇到位银匠,他指着锻铁炉说:“这叫爨下余晖。”后来才知道“爨”字读cuàn,指的是烧火做饭。这些沉睡在字典里的文字,就像老手艺人的工具箱,平时不显眼,关键时刻却能打造出令人惊艳的作品。

我始终觉得,语言就像调色盘。日常交流用基础色就够了,但当我们写文章、做演讲时,适当点缀些“黼黻文章”(fǔ fú wén zhāng,指华美辞藻)这样的冷门成语,就像在画布上添了几笔金粉。不过要注意分寸,就像做菜放盐,少了没滋味,多了就齁嗓子。上次看到某篇论文里连着用了三个生僻成语,读着就像在嚼没煮熟的板栗,硌得慌。

下次遇见“魑魅魍魉”这样的四字套餐别急着跳过,不妨查查词典。这些看似古怪的成语,其实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。就像解锁新地图会发现隐藏关卡,掌握这些特殊表达后,你会突然发现古诗文里的某些段落变得通透起来。当然,日常发朋友圈还是建议慎用,毕竟没人想在美食照片下看到“这道菜真是脍炙人口,令人垂涎欲滴”这样的双重成语暴击。

语言始终在流动变化,今天的网络热词,说不定就是明天的“古语”。那些艰深的成语不该被供在神坛上,也不必刻意回避。关键是要理解每个词语背后的温度——当你知道“菡萏”就是荷花,“婵媛”意指牵挂,再看《离骚》里的“女嬃之婵媛兮”,是不是突然触到了两千年前的那份温柔?

"僻字涩句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