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è sì liáng qiú
成语解释:同“克绍箕裘”。
成语出处:唐·向延之《兰亭始末记》:“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,俗号永禅师。禅师克嗣良裘,精勤此业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剋嗣良裘
英文翻译:To inherit the good
克:1.能:克勤克俭。不克分身。2.克服;克制:克己。以柔克刚。3.攻下据点;战胜:克复。克敌。攻必克。4.消化:克食。克化。5.姓。6.严格限定(期限):克期。克日。7.质量或重量单位,符号g。1克等于1千克(公斤)的千分之一。[法gramme]8.藏族地区容量单位,1克青稞约重25市斤。9.藏族地区地积单位,播种1克(约25市斤)种子的土地称为1克地,1克约合1市亩。“剋(尅)”
嗣:1.继续;继承:嗣续。嗣位。2.子孙:后嗣。
良:1.好:优良。良好。善良。良药。消化不良。2.善良的人:除暴安良。3.很:良久。用心良苦。获益良多。4.姓。
裘:1.毛皮的衣服:狐裘。轻裘。集腋成裘。2.姓。
“克嗣良裘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特别实在——简单说就是“继承好东西,还能把它发扬光大”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:比如老张家的烧饼店传了三代,儿子小张不仅保留了爷爷传下来的秘制酱料配方,还开发了无糖版本和外卖服务,让老店在新商圈站稳脚跟。这就是典型的“克嗣良裘”:传家宝没丢,还添了新本事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的“继承家业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良裘”二字。就像做皮袄要选上等毛皮,传承时必须挑出真正有价值的部分。比如隔壁王奶奶教孙女刺绣,不单是教针法,更强调“一针一线都要带着心意”。这种把技艺精髓和人文温度一起传下去的做法,才算得上克嗣良裘。
现代职场里怎么用这个成语呢?想象有个设计师团队,他们既沿用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纸保管系统,又结合了3D建模技术。主管开会时说:“咱们要克嗣良裘,老档案里的设计智慧不能丢,但也要让新技术帮老手艺长出翅膀。”这么一说,既肯定了传统价值,又明确了创新方向,团队听着都带劲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格外有意义。现在有些百年老店为了追网红经济,把招牌产品改得面目全非;也有些年轻人觉得传统都是包袱,恨不得全盘推翻。其实就像手机系统更新,好的升级应该保留核心功能,优化用户体验。真正的高手,从来都是站在祖辈的肩膀上,看得更远。
最后来个反转案例:某古镇搞旅游开发,把明清建筑全拆了盖仿古水泥楼,美其名曰“克嗣良裘”。这明显是误用成语——把真古董换成假古董,就像把祖传的貂皮大衣改成了化纤外套,看着像那么回事,实际价值却大打折扣。所以说,传承这事儿,光有形式不够,得接住真正的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