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ù bù fū chū
成语解释:敷:足够;出:支出。收入的不够开支的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07回:“但是家计萧条,入不敷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,形容经济困难
繁体字形:入不敷出
英文翻译:run behind one's expenses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敷:1.涂上;搽上。例:外敷药。2.展开;铺开:敷陈。敷设。3.够;足:入不敷出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“入不敷出”这个词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扎心?比如最近朋友小张吐槽:“工资刚到手,房贷车贷一扣,连聚餐都不敢去了,简直是入不敷出的典范。”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?
为什么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?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:假设你每月固定收入5000元,但房租2500元、水电费300元、通勤费400元,光是这三项已经占了大半。如果再加上社交、购物、看病等开支,“钱不够用”就成了必然结果。这种“被动型入不敷出”往往源于刚性支出占比过高。
有没有主动导致的入不敷出?当然有!比如看到新款手机上市就忍不住分期购买,明明月薪8000却硬要租带落地窗的公寓。我认识一位自由职业者,收入不稳定却坚持每天点外卖、买盲盒,月底对着账单哀嚎——这种“主动型入不敷出”其实藏着对生活品质的执念。
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:同样是月入1万,有人能存下钱,有人却月光。去年我开始用记账软件后才发现,原来每周三杯奶茶钱,一年累计下来竟超过一部二手手机的价格。这让我想到,入不敷出有时候不是收入问题,而是“看不见的消费”在作祟。
遇到入不敷出怎么办?先别急着焦虑。有个职场新人曾和我分享经验:她把固定支出压缩到收入的40%,留出20%作为应急基金,剩余40%灵活支配。半年后不仅摆脱了透支,还攒下旅行经费。这说明合理的财务规划就像给钱包装上导航仪,能帮我们避开许多“财务死胡同”。
最近观察到,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尝试“开源+节流”双线作战。同事小王白天上班,晚上做知识付费课程;邻居阿姨把闲置房间改成日租房。这些故事告诉我们:当收入渠道变得像树枝般延展,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会增强。毕竟,与其担心入不敷出,不如让“出”的速度追不上“入”的增长。
下次看到心仪的东西时,或许可以问问自己:这是“需要”还是“想要”?就像登山时选择背负的装备,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。财务健康从来不是比谁赚得多,而是看谁更懂得与金钱舒适相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