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ù wén chū wǔ
成语解释:称人兼备文武之才,入朝为文臣,出朝为将帅。
成语出处:唐·张说《河西节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》:“总军挟郡,入文出武。三十年间,式遏戎虏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入文出武
英文翻译:Enter the culture and fight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武:1.关于军事的(跟“文”相对):武器。武装。武力。2.关于技击的:武术。武艺。3.勇猛;猛烈:英武。威武。武火。4.姓。5.半步,泛指脚步:继武。踵武。见〖步武〗。
提到“入文出武”,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。这个成语究竟想表达什么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一个人既能处理文职事务,又能承担武职责任,类似于“文武双全”。比如某位公司高管既能撰写战略报告,又能在危机时刻带队冲在一线,这就是典型的“入文出武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能力吗?答案藏在真实案例里。某科技公司创始人张女士,既能主导产品研发(文),又能在谈判桌上化解商业纠纷(武)。她曾坦言:“跨界能力不是负担,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。”这种能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。
再看历史长河中的印证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,既能草船借箭(武),又能写出《出师表》(文)。这种复合型人才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势。但要注意,追求“入文出武”不是要成为全才,而是培养应对不同场景的思维弹性。
有趣的是,这种能力正在突破传统认知。某中学体育老师开发出数学教学游戏,将运动技巧融入公式记忆。学生们发现:“原来方程式也能像三步上篮那样有节奏感。”这说明“文”与“武”的边界正在模糊,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转化知识。
从个人经验看,培养这种能力需要打破自我设限。五年前我开始学习编程时,总觉得自己是文科生难以入门。但当我尝试用写小说的叙事逻辑来理解代码结构时,突然发现了跨界的妙处。这种思维转换,或许就是“入文出武”的现代演绎。
职场中的复合型人才往往更受青睐。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,同时具备技术能力和沟通技巧的求职者,薪资水平平均高出行业基准23%。这印证了跨界能力的经济价值。但比数据更重要的是,这种能力让人在面对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。
最后值得思考的是:在专业细分的今天,如何保持能力的平衡发展?或许答案就像古人说的“君子不器”——不做限定用途的器皿。当我们既能在会议室阐述方案,又能在突发事件中快速决策,便真正理解了“入文出武”的现代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