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uán bì guī zhào
成语解释:同“完璧归赵”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梁·王僧孺《与何炯书》:“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,全璧归赵,飞矢救燕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物归原主
繁体字形:全璧歸趙
英文翻译:to return a thing intact to its owner
全:1.完备;齐全:这部书不全。东西预备全了。棉花苗已出全。2.保全;使完整不缺:两全其美。3.整个:全神贯注。全家光荣。全书十五卷。4.完全;都:全不是新的。不全是新的。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。5.姓。
璧:古代的一种玉器,扁平,圆形,中间有小孔:白璧无瑕。
归:1.返回:归国华侨。无家可归。2.还给;归还:物归原主。3.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:殊途同归。千条河流归大海。把性质相同的问题归为一类。4.由(谁负责):一切杂事都归这一组管。5.属于(谁所有):功劳归大家。这些东西归你。6.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,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:批评归批评,奖金一分也没少给。7.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。8.姓。
赵:周朝国名(前403—前222)。战国七雄之一。在今河北南部、山西中部和北部。后为秦所灭。
“完璧归赵”这个成语,最早出自《史记》,讲的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谈判,最后智勇双全地把宝玉完好带回赵国的故事。生活中怎么用它呢?比如朋友借了你的古董相机去旅行,一周后不仅按时归还,还贴心配了新镜头盖——“小王这次真是完璧归赵,连磕碰都没有!”这种表达既夸了对方的守信,又强调了物品的完好状态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都用电子合同和保险柜了,这种古代故事还有现实意义吗?”其实,成语背后的核心逻辑从未过时——它传递的是“在复杂局面中守护重要事物”的智慧。去年我们团队帮客户追回被竞争对手恶意扣押的设计原稿时,合作方负责人就说:“这次能完璧归赵,全靠你们提前做的风险预案。”你看,两千年前的策略放在现代商战里照样闪光。
我个人特别喜欢这个成语里暗含的“动态平衡”。就像上周邻居家小孩误把我养的锦鲤捞走,后来孩子妈妈带着他上门道歉,不仅送回鱼,还多送了两包鱼食。这种“意外—沟通—加倍返还”的过程,比简单的物归原主多了人情温度。完璧归赵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交易,而是带着智慧的温度感。
当遇到“要不要相信别人”的纠结时,这个成语给了个漂亮的解题思路:既要有蔺相如的警惕——他出发前就安排好了接应队伍;也要有秦昭王的克制——虽然强国有贪念,但终究遵守了外交规则。现代人处理重要事务时,与其在“完全信任”和“过度防备”间摇摆,不如学学这种“谨慎交付,周全守护”的中庸之道。
最后想起个有趣现象:古玩市场里,真懂行的买家验货后如果决定不买,必定把物件原样摆回锦盒。这种自发形成的“完璧归赵”礼仪,比多少合同条款都管用。它提醒我们:有些规矩不需要写在纸上,人对珍贵事物的敬畏心,才是最好的保险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