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ōng zhōng tǐ guó
成语解释:谓尽忠为国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奴隶制时代·〈侈靡篇〉的研究》:“办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,一定要用公忠体国的有才能的人,来办这项国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公忠軆國
英文翻译:serve the country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忠:1.忠诚:忠心。忠言。效忠。2.姓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“公忠体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严肃,但它背后的精神其实离我们并不远。举个例子:某地突发洪灾,一位基层干部连续三天泡在泥水里指挥救援,自家房子被淹了也没顾上。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,他说:“穿上这身制服,就得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。”这种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得失之上的态度,正是“公忠体国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“老派”的价值观吗?看看疫情期间的医生护士就知道了。他们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小时,脸上被口罩勒出血痕,支撑他们的不仅是职业素养,更是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感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,证明“公忠体国”从来都不是过时的口号。
其实普通人也能践行这种精神。我认识一位社区志愿者张阿姨,退休后每天帮独居老人买菜取药。她说:“国家大事我管不了,但街坊邻居的事就是我的事。”这种把公共事务当自家事来办的朴素心态,谁说不是“公忠体国”的另一种表达呢?
或许有人觉得,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谈奉献太理想化。但观察身边的快递小哥、环卫工人就会发现,正是无数人坚守岗位的“本分”,才让整个社会齿轮正常运转。就像疫情期间维持城市运行的“毛细血管”,每个环节的尽职尽责都在诠释现代版的公忠体国。
我认为这种精神最可贵之处在于“主动担当”。它不是被动的任务执行,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公共利益内化为行动准则。就像那位自愿留守山村的支教老师,她本可以追求高薪工作,却选择用知识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。这种选择背后,藏着对家国情怀的当代解读。
当我们在讨论社会热点时,不妨多想想“我能做什么”而不是“该谁负责”。小到垃圾分类的自觉,大到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,每个看似微小的选择都在塑造着社会的温度。这种润物无声的集体责任感,或许才是“公忠体国”最接地气的打开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