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ōng cái gōng wàng
成语解释:才:才识;望:名望。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品藻》:“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;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,兼之者其在卿乎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
繁体字形:公才公朢
英文翻译:Great talent and great hope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才:1.才能:德才兼备。多才多艺。这人很有才。2.有才能的人:干才。奇才。3.姓。4.表示以前不久:你怎么才来就要走?5.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:他说星期三动身,到星期五才走。大风到晚上才住了。6.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(前面常常用“只有、必须”或含有这类意思):只有依靠群众,才能把工作做好。7.表示发生新情况,本来并不如此:经他解释之后,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。8.表示数量小,次数少,能力差,程度低等等:这个工厂开办时才几十个工人。别人一天干的活儿他三天才干完。9.表示强调所说的事(句尾常用“呢”字):麦子长得才好呢。我才不信呢!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望:1.看;向远处看:他望了一眼就走了。一望无际。2.拜访;问候:拜望。探望。3.盼望;希望:渴望。丰收在望。4.声誉。也指享有声誉的人:威望。一乡之望。5.怨:怨望。6.指望子:酒望。7.介词。向;朝:他望我们点头微笑。8.农历每月十五日(有时是十六或十七):朔望(朔是初一)。
提到“公才公望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问:它到底用来形容什么样的人?举个例子,比如某公司要选新领导,董事会成员一致推荐李总,说他“既有公才,又有公望”——这里的“公才”指他专业能力过硬,而“公望”则是说他在同事中口碑极佳。说白了,这成语就是夸人“德才兼备,众望所归”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“现在社会还需要这种老派评价标准吗?”其实换个场景看,比如社区推选业委会主任,大家更倾向于选热心公益且办事靠谱的人,这和“公才公望”的要求完全一致。这说明无论时代怎么变,品德与能力并重的价值判断始终存在。
再举个历史案例。北宋名臣范仲淹推行新政时,既能提出改革方案(公才),又能团结不同派系官员(公望),当时就有人用“公才公望,国之栋梁”评价他。这种复合型人才,放在今天依然是团队中的稀缺资源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平衡性。就像做菜讲究火候,光有能力可能显得锋芒太露,单凭人缘又容易变成“老好人”。现代社会虽然不再用“公”字,但职场中“专业能力+人际关系”的黄金组合,本质上和“公才公望”是相通的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让你在“天才但孤僻”和“平庸但合群”之间选同事,你会倾向哪种?其实这个问题本身,就暗含了“公才”与“公望”的取舍智慧。或许最好的答案是:培养既有专长又能融入集体的人——而这正是“公才公望”给我们的现代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