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ōng shì gōng fēi
成语解释:公认的是非。
成语出处:唐·刘禹锡《天论上》:“人能胜乎天者,法也。法大行,则是为公是,非为公非,天下之人蹈道必赏,违之必罚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是非
繁体字形:公是公非
英文翻译:Right and wrong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公:1.属于国家或集体的(跟“私”相对):公款。公物。公事公办。2.共同的;大家承认的:公分母。公议。公约。3.属于国际间的:公海。公制。公历。4.使公开:公布。公之于世。5.公平;公正:公买公卖。大公无私。秉公办理。6.公事;公务:办公。公余。因公出差。7.姓。8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:公爵。公侯。王公大臣。9.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:诸公。张公。10.丈夫的父亲;公公:公婆。11.属性词。(禽兽)雄性的(跟“母”相对):公羊。这只小鸡是公的。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“公是公非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,公司里两位员工因为项目分工产生矛盾,领导说:“咱们按制度来,公是公非,谁的责任谁承担。”这里用成语强调用客观标准判断是非,而不是靠人情或主观感受。
为什么说“公是公非”能化解矛盾?比如小区物业费涨价,有人支持有人反对,居委会组织投票时说:“大家把理由摆到台面上,公是公非自有定论。”这种方式把私人情绪转化为公共讨论,用集体认可的规则解决问题,比互相指责有效得多。
普通人生活中能用上这个成语吗?当然可以!朋友聚餐AA制算钱时,有人开玩笑:“别算那么清楚啦!”另一个人接话:“亲兄弟明算账,公是公非不能乱。”这种轻松场景下的使用,既表明了态度又不伤和气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现在年轻人更喜欢用“对事不对人”这种白话,但公是公非的成语反而在正式文件中更常见。这或许说明,传统文化中的集体决策智慧,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。
需要警惕的是,现实中绝对的“公是公非”往往难以实现。就像垃圾分类政策刚推行时,虽然道理大家都懂,但执行细节常引发争议。这时候更需要搭建沟通平台,让不同声音在碰撞中逐渐形成新共识。
观察身边那些擅长处理纠纷的人,他们有个共同点:先把个人立场放一边,像裁判员那样梳理事实链条。这种思维方式,其实就是公是公非的现代实践。下次遇到争执时,不妨试试先说“我们先把客观情况理清楚”,效果可能超乎预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