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ù tōng sì pì
成语解释: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道》:“明于天,通于圣,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,其自为也,昧然无不静者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六通四辟
英文翻译:Six connections and four developments
六:[liù]1.数目。五加一的和。2.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。相当于简谱的“5”。[lù]用于地名,如六安(在安徽)。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辟:[bì]1.君主:复辟。2.姓。3.排除:辟邪。4.同“避”。5.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:辟举(征召和荐举)。[pī][辟头](pītóu)同“劈头”。[pì]1.透彻:精辟。透辟。2.驳斥或排除(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):辟谣。辟邪说。3.法律;法:大辟(古代指死刑)。
“六通四辟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。它究竟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一个人知识广博、思路开阔,能够触类旁通。比如,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,既能考虑技术细节,又能分析市场需求,甚至能预判政策变化对项目的影响——这种“跨界”能力就是“六通四辟”的典型体现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和“多才多艺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关键在于“通”和“辟”二字。“通”强调对已有领域的深入理解,而“辟”则指向对新领域的开拓能力。就像一位美食博主,不仅精通烹饪技法(通),还能创新融合不同菜系(辟),甚至跨界开发厨具周边产品。
举个实际例子: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小张,既懂代码逻辑,又擅长用户心理分析,还能用通俗语言向投资人解释技术方案。当团队遇到数据瓶颈时,他能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用户行为假设;当设计陷入僵局时,又能用哲学思维重新定义问题边界——这种“六边形战士”的特质,正是当代职场越来越看重的能力。
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“六通四辟”型人才?观察科技发展史会发现,重大创新往往诞生在学科交叉地带。就像智能手机的发明,既需要硬件工程知识,又依赖软件生态思维,还要理解人类交互习惯。个人认为,未来的教育方向应该更注重培养这种“连接不同知识模块”的能力,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。
培养这种能力有没有秘诀?我的切身体会是:保持“新手心态”很重要。主动接触陌生领域,比如程序员学点心理学,设计师了解基础编程,这种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探索,反而能孵化出意想不到的创意。就像拼乐高积木,单独看每块积木平平无奇,但组合方式足够多样时,就能搭建出令人惊叹的作品。
说到底,“六通四辟”不是要求人成为全知全能的超人,而是鼓励建立多元思维模型。当人工智能逐步替代单一技能岗位时,人类真正的竞争力或许就藏在这种“既专精又跨界”的复合能力中。下次遇到复杂问题时,不妨试试跳出专业框架,或许会有惊喜等着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