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ù tāo sān lüè
成语解释:《六韬》、《三略》:都是古代的兵书。后泛指兵书、兵法。
成语出处:唐 黄滔《祭南海南平王》:“天生大贤,浚六韬三略之才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;指兵书、兵法
繁体字形:六韜三畧
英文翻译:art of war and books on that
六:[liù]1.数目。五加一的和。2.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。相当于简谱的“5”。[lù]用于地名,如六安(在安徽)。
韬:1.弓或剑的套子。2.隐藏:韬光养晦。3.用兵的计谋:韬略。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略:1.简单(跟“详”相对):大~。粗~。~图。~读。这个提纲写得太~了。2.简单扼要的叙述:史~。事~。节~。要~。3.省去;简化:从~。省~。中间的部分~去不说。4.略微:~知一二。~有所闻。他的成绩比我~好一些。5.计划;计谋:方~。策~。谋~。战~。雄才大~。6.夺取(多指土地):侵~。攻城~地。
《六韬》《三略》作为古代兵书经典,里面藏着不少成语和智慧。举个例子,有人问:“为什么说‘攻心为上’是最高明的战术?”答案很简单:打仗不是光靠人多刀快,瓦解对手的斗志才是关键。就像公司抢市场时,与其和对手拼价格,不如用创新产品让消费者主动选择你。
再比如“知己知彼”这句话,字面意思是摸清自己和对手的底细。但有人会困惑:“现在信息爆炸,怎么才算真正‘知彼’?”其实重点在于抓住核心矛盾。就像学生考试前,与其刷遍所有题库,不如分析历年高频考点——这就是现代版的“知己知彼”。
有个冷知识挺有意思:书里说的“柔能制刚”常被误解成示弱。实际上它更像太极拳的借力打力。比如疫情期间,很多实体店转型线上直播,看似被迫改变,结果开辟了新市场。这种灵活应对的智慧,现在看反而比硬扛更有效。
我发现这些兵法智慧有个共性:都在教人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。就像下棋高手不会只盯着眼前棋子,而是纵观全局布局。工作中处理项目难题时,先理清各环节的关联性,往往比急着动手更有效率。
有人质疑:“这些两千年前的策略,在人工智能时代还有用吗?”观察现在的商业竞争会发现,越是技术发达,人性底层逻辑反而越稳固。比如直播带货本质上还是“擒贼擒王”——抓住关键意见领袖就能带动整个市场。
最近读到个有趣的案例:某初创公司用“以逸待劳”策略,等竞争对手烧钱抢占市场后,再推出优化版产品收割用户。这提醒我们:有时候慢不是劣势,找准节奏比盲目冲锋更重要。
说到底,这些成语就像工具箱里的多功能刀。它们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,但能启发解决问题的角度。下次遇到棘手情况时,不妨想想:如果是姜太公会怎么处理?换个视角可能就有新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