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òu
  • niǎo
  • s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òu jù niǎo sàn

成语解释:比喻聚散无常。也比喻乌合之众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无匈奴之性,兽聚而鸟散,从之如搏影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状语;含贬义,比喻乌合之众

繁体字形:獸聚鳥散

英文翻译:get together and disperse like animals and birds

兽聚鸟散的意思

兽:1.指哺乳动物,通常指有四条腿、全身生毛的:野兽。禽兽。走兽。2.比喻野蛮;下流:兽心。兽行。

聚:1.聚集:聚会。聚沙成塔。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商量。明天星期日,咱们找个地方聚聚。2.姓。

鸟:[niǎo]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体温恒定,卵生,嘴内无齿,全身有羽毛,胸部有龙骨突起,前肢变成翼,后肢能行走。一般的鸟都会飞,也有的两翼退化,不能飞行。如燕、鹰、鸡、鸭、鸵鸟等都属于鸟类。2.(Niǎo)姓。[diǎo]同“”。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。
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
成语评论

你听说过“兽聚鸟散”这个成语吗?它用来形容人群像野兽一样聚集,又像飞鸟一样迅速散开的状态。比如,在描述一场热闹的街头表演时可以说:“广场上的人群原本兽聚般围成一圈,但音乐一停,大家又像鸟散一样各自离开。”这个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人群的临时性和流动性。

为什么用“兽聚鸟散”来形容这种场景?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强调“缺乏组织性”。野兽的聚集往往出于本能(比如争夺食物),而鸟群的飞散则是瞬间发生的自然反应。放到生活中,我们常看到类似现象:比如一场突发的促销活动吸引大批顾客排队,但活动结束后队伍立刻消失——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兽聚鸟散”吗?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职场场景中。假设一个团队临时接到紧急任务,所有人迅速集合讨论方案(兽聚),但任务结束后成员又回归各自岗位(鸟散)。这种现象既体现了效率,也暴露了短期协作的局限性。我曾参与过这样的项目,虽然大家配合默契,但缺乏长期目标确实会影响持续动力。

如何在现代语境中理解它的引申含义?我认为它提醒我们关注事物的两面性:快速聚集能带来即时资源,但若没有深层联结,这种状态注定难以持久。就像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,一夜之间全民讨论(兽聚),一周后却无人问津(鸟散)。这种特性本身无所谓好坏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其爆发力,同时建立更稳固的后续连接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乌合之众’有什么区别?”虽然都描述群体状态,但“兽聚鸟散”更侧重动态过程,而“乌合之众”强调群体本身的松散性。比如粉丝接机可以称为“兽聚鸟散”,但若演变成混乱冲突,就更接近“乌合之众”的负面意义了。

从个人经验看,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把握人际关系的节奏。比如参加行业峰会时,主动与同行建立深度联系,就能让“兽聚”的机遇转化为长期合作,避免停留在“鸟散”的浅层互动。毕竟,真正有价值的关系,需要从短暂的聚集走向用心的维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