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èi shū wài qīn
成语解释:疏:疏远;亲:亲密。内心疏远,表面亲近。指不是真心待人
成语出处:西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二卷:“曾子曰:‘内疏而外亲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为人处世
繁体字形:内疎外親
英文翻译: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ves
内:[nèi]1.里面,与“外”相对:内部。内外。内定。内地。内阁。内行(háng)。内涵。2.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:内人。内亲。内弟。3.亲近:内君子而外小人。[nà]古同“纳”,收入;接受。
疏:1.清除阻塞使通畅;疏通:疏导。疏浚。2.事物之间距离远;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(跟“密”相对):疏林。疏星。3.关系远;不亲近:疏远。亲疏。4.不熟悉;不熟练:生疏。荒疏。5.疏忽:疏于防范。6.空虚:志大才疏。7.分散;使从密变稀:疏散。仗义疏财。8.姓。9.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;条陈:上疏。奏疏。10.古书的比“注”更详细的注解;“注”的注:《十三经注疏》。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亲:[qīn]1.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:亲属。亲人。亲缘。双亲(父母)。亲眷。2.婚姻:亲事。3.因婚姻联成的关系:亲戚。亲故。亲邻。亲朋。4.称呼同一地方的人:乡亲。5.本身,自己的:亲睹。亲聆。亲笔。6.感情好,关系密切:亲密。相亲。亲睦。亲疏。7.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:亲吻。[qìng]〔亲家〕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(“家”读轻声)。
“内疏外亲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很常见。比如小张在公司里总是对同事笑脸相迎,主动帮忙带咖啡、整理文件,但回到家却对父母爱搭不理,连一句“今天过得怎么样”都懒得问。这算不算典型的“内疏外亲”?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外界。就像小王在朋友圈晒和闺蜜聚餐的照片,却忘记上周母亲生日时连电话都没打。这种“面子工程”背后,是否藏着对亲密关系的逃避?
有人可能会说:“对外人热情是工作需要啊!”比如做销售的老李,每天要和客户说几十遍“您放心”,但面对孩子的家长会邀请却总推脱“下次一定去”。这种长期的内外失衡,会不会让家人感到寒心?
我观察到,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放大了这种现象。地铁里常见年轻人耐心教陌生人扫码乘车,却在地铁到站时匆忙挂断母亲的视频通话。或许我们该提醒自己:真正的温暖不该有“双标”,亲近的人更值得温柔以待。
如何改变这种情况?不妨试试“反向操作”。比如程序员小周坚持每周三提前下班,陪父亲下象棋;市场总监林姐把客户送的伴手礼分给婆婆。这些微小调整,正在重新定义“内外”的边界。
说到底,关系的质量不在于物理距离的远近。邻居阿姨每天给独居老人送饭,远胜过子女隔着屏幕的敷衍问候。当我们开始用对待客户的耐心倾听家人的烦恼,用维护同事关系的细腻察觉伴侣的情绪,生活的温度计自然会回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