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ōng qiú xià gě
成语解释:裘:皮衣;葛:葛麻衣。泛指美服。
成语出处:《公羊传·桓公七年》:“士不及兹四者,则冬不裘,夏不葛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泛指美服
繁体字形:冬裘夏葛
英文翻译:wear furs in winter and coarse clothes in summer
冬:1.冬季:隆冬。冬耕。冬眠。在北京住了两冬。2.(Dōng)姓。3.同“咚”。
裘:1.毛皮的衣服:狐裘。轻裘。集腋成裘。2.姓。
夏:1.夏季,一年的第二季,大体是农历四月至六月。2.指中国:华夏。3.朝代名。1.(约前2070—约前1600年)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。相传为夏后氏部落联盟首领禹所建立。曾建都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、阳翟(今河南禹县)等地。传到桀,为商汤所灭。2.十六国之一(407—431)。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。建都统万城(今陕西靖边东北)。为吐谷浑所灭。3.(1032—1227)。北宋时党项族李元昊(hào)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。建都兴庆(今宁夏银川),史称西夏。为蒙古所灭。
葛:[gě]姓。[gé]1.多年生藤本植物,叶子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,小叶菱形或盾形,花紫红色,荚果上有黄色细毛。根肥大,叫葛根,可制淀粉,也可入药。茎皮可制葛布。通称葛麻。2.用丝做经,棉线或麻线等做纬织成的纺织品,表面有明显的横向条纹。
“冬裘夏葛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雅,但背后的道理其实特别实用。比如,老张经营一家服装店,冬天主打羽绒服,夏天改卖短袖衬衫,生意一直很红火。有人问他秘诀,他笑着说:“这不就是‘冬裘夏葛’吗?跟着季节走,顾客需要什么我就卖什么。”你看,成语里的智慧放到今天照样能发光。
可能有人会问:“这不就是普通的商业策略吗?为什么要用成语包装?”其实啊,成语的价值在于它把复杂的道理浓缩成四个字。就像“冬裘夏葛”不只是说换季卖货,更是在提醒我们:顺应规律才能事半功倍。比如小王做自媒体,春天拍踏青攻略,秋天写赏月指南,流量自然比同行高出一截。
我有个有趣的观察:现在年轻人反而比老一辈更懂“冬裘夏葛”。同事小李总在雨季前囤防潮用品,雾霾季推空气净化器,他说这叫“大数据时代的生存智慧”。你看,古老的成语和现代科技居然能无缝对接,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特别有意思。
要是把这个成语掰开来看,会发现它藏着两重智慧。表面是“看天吃饭”的生存法则,深层则是主动适应的积极态度。就像疫情期间转行做直播的实体店主,他们不是被动挨打,而是主动把皮裘换成葛衣。这种灵活劲儿,或许才是成语最想传达的精髓。
下次遇到需要改变的时候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就像个温柔的老者,拍拍你的肩膀说:“换件衣裳没那么难,关键是别跟季节较劲。”毕竟,真正的聪明人不是最能吃苦的,而是最懂什么时候该换哪件“衣服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