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ěng cháo rè mà
成语解释:尖刻的嘲笑和谩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反正前后》第一篇:“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,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人的言语
繁体字形:冷謿熱駡
英文翻译:a dig
冷:1.温度低;感觉温度低(跟“热”相对):冷水。现在还不算冷,雪后才冷呢。你冷不冷?2.使冷(多指食物):太烫了,冷一下再吃。3.不热情;不温和:冷面孔。冷言冷语。冷冷地说了声“好吧”。4.寂静;不热闹:冷落。冷清清。5.生僻;少见的:冷僻。冷字。6.不受欢迎的;没人过问的:冷货。冷门。7.乘人不备的;暗中的;突然的:冷箭。冷枪。冷不防。8.比喻灰心或失望:心灰意冷。看到他严厉的目光,我的心冷了半截。9.姓。
嘲:[cháo]讽刺;讥笑:嘲笑。冷嘲热讽。[zhāo]〔嘲哳〕同“啁哳”
热:1.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。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。2.温度高;感觉温度高(跟“冷”相对):热水。趁热打铁。三伏天很热。3.使热;加热(多指食物):热一热饭。把菜汤热一下。4.生病引起的高体温:发热。退热。5.情意深厚:亲热。热爱。热心肠儿。6.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:眼热。热衷。7.受很多人欢迎的:热货。热门儿。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。8.加在名词、动词或词组后,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:足球热。旅游热。自学热。9.放射性强:热原子。10.姓。
骂:1.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:不打人不骂人。2.斥责:他爸爸骂他不争气。
冷嘲热讽这个词儿,听起来就像把冰块和辣椒同时塞进嘴里——既扎人又呛人。比如同事对你说:"您这方案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建议直接申请吉尼斯最慢纪录。"表面夸赞实则暗藏贬损,这种用反话包装的批评,就是典型的冷嘲热讽。
有人可能会问:冷嘲热讽和普通玩笑怎么区分?关键在于语气中的"冰碴子"。朋友间说"你这发型像被雷劈过"可能只是调侃,但若配上翻白眼的表情和阴阳怪气的语调,就成了带刺的暗箭。判断标准就像尝菜,善意玩笑让人会心一笑,恶意嘲讽却让人如鲠在喉。
职场里常见这样的场景:新人做汇报时,老员工插话:"您这PPT配色真大胆,红配绿赛狗屁的典范啊。"这种夹枪带棒的评价,往往让新人不知所措。其实遇到这种情况,不妨学学太极拳——把攻击力卸掉。可以笑着回应:"配色确实需要改进,您觉得用莫兰迪色系会不会更专业?"既化解尴尬,又把话题引向建设性方向。
有人困惑:冷嘲热讽的人到底图什么?观察发现,这类表达往往源自两种心态:要么是嫉妒心作祟,用尖酸话语平衡心理落差;要么是沟通能力欠缺,把刻薄当幽默。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扑腾水花大,真正沟通高手都懂得"温柔说话,硬核做事"的道理。
个人觉得,冷嘲热讽就像双刃剑。用得巧妙能成为社交润滑剂,比如朋友间说"你这厨艺终于从黑暗料理升级到勉强能吃了",既吐槽又带着温度。但多数情况下,这种表达方式就像在人际关系里埋地雷,指不定哪天就会炸伤彼此。与其费心琢磨怎么"优雅地损人",不如直接说:"这事儿我觉得可以这样改进..."
生活中遇到冷言冷语时,不妨试试"情绪隔离法"。把对方的话想象成超市门口的摇摇车,虽然吵吵闹闹,但伤不着你分毫。记住:能真正定义你的,永远是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,而不是别人嘴里飞溅的唾沫星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