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ěng jī rè cháo
成语解释:冷:不热情;讥:讥讽;嘲:嘲笑。尖锐、辛辣的嘲笑和讥讽
成语出处:清·袁枚《随园三十二种·牍外余言》:“人人知之,皆有不平之意。故晋大夫七嘴八舌,冷讥热讽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的言语
繁体字形:冷譏熱謿
英文翻译:To scorn or scorn
冷:1.温度低;感觉温度低(跟“热”相对):冷水。现在还不算冷,雪后才冷呢。你冷不冷?2.使冷(多指食物):太烫了,冷一下再吃。3.不热情;不温和:冷面孔。冷言冷语。冷冷地说了声“好吧”。4.寂静;不热闹:冷落。冷清清。5.生僻;少见的:冷僻。冷字。6.不受欢迎的;没人过问的:冷货。冷门。7.乘人不备的;暗中的;突然的:冷箭。冷枪。冷不防。8.比喻灰心或失望:心灰意冷。看到他严厉的目光,我的心冷了半截。9.姓。
讥:讥讽:讥笑。讥刺。反唇相讥。
热:1.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。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。2.温度高;感觉温度高(跟“冷”相对):热水。趁热打铁。三伏天很热。3.使热;加热(多指食物):热一热饭。把菜汤热一下。4.生病引起的高体温:发热。退热。5.情意深厚:亲热。热爱。热心肠儿。6.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:眼热。热衷。7.受很多人欢迎的:热货。热门儿。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。8.加在名词、动词或词组后,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:足球热。旅游热。自学热。9.放射性强:热原子。10.姓。
嘲:[cháo]讽刺;讥笑:嘲笑。冷嘲热讽。[zhāo]〔嘲哳〕同“啁哳”
生活中,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同事会议上提出新方案,旁边突然飘来一句“这想法真够天马行空的”,说话者嘴角带笑却眼神冰凉。这就是典型的“冷讥热嘲”——表面看似温和,内里藏着尖锐的批评。
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种表达方式?举个真实场景:小张在部门聚餐时兴奋分享旅行计划,同事老王接话:“年轻人就是有闲钱折腾,不像我们拖家带口的。”这话既表达了不满,又维持了表面和谐。这种语言模式往往源于既想表达真实情绪,又顾忌直接冲突的矛盾心理。
遇到冷讥热嘲该如何应对?某次项目汇报时,小李的方案被前辈评价为“勇气可嘉”。他没有急着辩解,而是笑着回应:“确实需要前辈们把关,您觉得哪个环节最需要优化?”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回应,既化解了尴尬,又获得了实质建议。关键在于区分对方是纯粹发泄情绪,还是包裹着建设性意见的刺耳忠言。
我观察到,职场新人更容易遭遇这类言语。上周实习生小王做报表漏了数据,组长当众说:“不愧是名校高材生,做事就是有创意。”小王红着脸修改了三遍表格。这种情况下,不妨把刺耳的话当作打磨细节的提醒——就像砂纸虽然粗糙,却能抛光出光洁的木器。
有个有趣现象:冷讥热嘲使用频率与关系亲密度成反比。家人间反而少用这种表达,因为直接沟通成本更低。而在需要维持表面和谐的社交场合,这种“带糖衣的批评”就成了常见选项。就像喝中药时加的那勺蜂蜜,本质仍是苦口良药。
语言学家研究发现,中文里类似的表达方式多达37种,从“您这话说得真有水平”到“这想法挺特别”都在其列。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“语言过滤器”——筛掉情绪化的外壳,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核。毕竟,能伤人的从来不是话语本身,而是我们解读话语的方式。
下次再遇到含沙射影的评论时,不妨试试“反话正听法”。就像雨天撑伞,不让冷雨淋湿心情,只让雨声成为思考的背景音。那些裹着冰碴子的话语,或许正藏着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温度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