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ěng
  • qí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ěng kù wú qíng

成语解释:冷漠苛刻;没有感情。

成语出处:老舍《一封家信》:“看明白了大部分的字,都是责难他的!她的形影与一切都消逝了,他眼前只是那张死板板的字,与一些冷酷无情的字!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冷酷無情

英文翻译:unfeeling

冷酷无情的意思

冷:1.温度低;感觉温度低(跟“热”相对):冷水。现在还不算冷,雪后才冷呢。你冷不冷?2.使冷(多指食物):太烫了,冷一下再吃。3.不热情;不温和:冷面孔。冷言冷语。冷冷地说了声“好吧”。4.寂静;不热闹:冷落。冷清清。5.生僻;少见的:冷僻。冷字。6.不受欢迎的;没人过问的:冷货。冷门。7.乘人不备的;暗中的;突然的:冷箭。冷枪。冷不防。8.比喻灰心或失望:心灰意冷。看到他严厉的目光,我的心冷了半截。9.姓。

酷:1.残酷:酷刑。酷吏。2.程度深的;极:酷热。酷寒。酷似。酷肖。3.形容人外表英俊潇洒,表情冷峻坚毅,有个性。[英cool]
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
情:1.感情:热情。有情。无情。温情。2.情面:人情。讲情。托情。求情。3.爱情:情书。情话。谈情。4.情欲;性欲:春情。催情。发情期。5.情形;情况:病情。军情。实情。灾情。6.情理;道理:合情合理。不情之请。

成语评论

说到“冷酷无情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影视剧中那些面若冰霜的反派角色。但这个词真的只用来形容坏人吗?咱们不妨先拆开看看——"冷酷"强调缺乏温度,"无情"突出情感缺失,组合起来其实描述的是对他人感受的漠视状态。

比如职场里常见这样的场景:“王经理驳回下属请假申请时,连病例证明都没看就说了句'工作要紧'。”这里用"冷酷无情"形容决策者是否恰当?其实要看具体情况,若员工确实突发急病,这种处理方式就显露出对人基本关怀的缺失。

生活中更隐蔽的表现是什么?邻居张大妈总说:“现在的年轻人啊,看见老人摔倒都不扶,真是世风日下。”这种社会现象是否属于集体性的冷酷无情?某种程度上是的,但背后可能藏着怕被讹诈的顾虑,说明"无情"背后往往存在复杂的社会因素。

有个有趣的历史对照:包公断案时铁面无私算不算冷酷无情?同样是严格执法,百姓却称他“包青天”。这说明判断标准关键在于动机——为维护公义的严格,与纯粹的利益算计,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。

我注意到现在家庭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矛盾。家长逼着孩子寒冬晨跑,表面看似严厉,实际可能包含着培养毅力的良苦用心。这时候若简单用"冷酷无情"来评判,反而会掩盖深层的情感联结。

最近读到个心理学研究很有意思:长期压抑情绪的人,大脑处理情感的区域会逐渐萎缩。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有些成功人士给人"冷酷"印象——他们可能不是故意冷漠,而是情感感知能力在高压环境下退化了。

有个朋友在创业公司做管理,她说现在特别注意“温暖的制度设计”。比如规定加班必须吃公司提供的热餐,看似强硬要求,实则保障员工健康。这种刚柔并济的做法,恰好打破了人们对"无情管理"的刻板印象。

观察社交媒体会发现,越是标榜自己“理性客观”的言论,往往越容易显得不近人情。但换个角度看,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放大了这种特质,现实中可能只是表达方式欠妥,并非本性冷漠。

最后想分享个思考:完全剔除"冷酷无情"的社会真的更好吗?急诊室医生如果对每个病患都感同身受,恐怕难以保持专业判断。适度的情感抽离,有时候恰恰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。

下次遇到看似无情的行为,不妨多问句“为什么”。就像寒冬里的铁轨,表面的冰冷是为了承载更重要的运输使命。理解背后的运行逻辑,我们或许能对人性有更立体的认知。

冷酷无情的造句

  1. 造句 友谊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,在邪恶中看到善良,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。
  2. 造句 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。
  3. 造句 谈了段情,以为收获了真情。赔了感情,懂得了冷酷无情,以后谈情,须学会狠心绝情。
  4. 造句 即使是在监狱那些最冷酷无情的日子,我也会从狱警身上看到若隐若现的人性,可能仅仅是一秒钟,但它却足以使我恢复信心并坚持下去。曼德拉 
  5. 造句 他是个冷酷无情的衣冠禽兽。
  6. 造句 这样的做法未必就是冷酷无情或麻木不仁。
  7. 造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变得这样冷酷无情。
  8. 造句 你们这些人全都一个样,都是些冷酷无情、老奸巨滑、自命不凡的人。
  9. 造句 他时而冷酷无情,时而温润如歌。
  10. 造句 无论小女孩如何哀求他,都不能打动他那颗冷酷无情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