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áng le bàn jié
成语解释:比喻非常失望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2回:“黛玉听了,凉了半截。看紫鹃推门进来时,尚拿手帕拭眼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比喻非常失望
繁体字形:凉了半巀
英文翻译:It's half cold
凉:[liáng]1.温度低;冷(指天气时,比“冷”的程度浅):阴凉。凉水。过了秋分天就凉了。2.比喻灰心或失望:听到这消息,他心里就凉了。3.悲伤;愁苦:凄凉。悲凉。4.冷落;不热闹:荒凉。苍凉。5.姓。[liàng]把热的东西放一会儿,使温度降低:粥太烫,凉一凉再喝。
了:[le]1.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,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。a)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:这个小组受到了表扬。水位已经低了两米。b)用于预期的或假设的动作:你先去,我下了班就去。他要知道了这个消息,一定也很高兴。2.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,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。a)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某种情况:下雨了。春天了,桃花都开了。他吃了饭了。天快黑了,今天去不成了。b)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:天一下雨,我就不出门了。你早来一天就见着他了。c)表示认识、想法、主张、行动等有变化:我现在明白他的意思了。他本来不想去,后来还是去了。d)表示催促或劝止:走了,走了,不能再等了!。好了,不要老说这些事了![liǎo]1.完毕;结束:了结。了账。没完没了。一了百了。不了了之。这事儿已经了啦!2.放在动词后,跟“得、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办得了。做得了。来不了。受不了。3.完全(不);一点(也没有):了不相涉。了无惧色。了无进展。4.姓。5.明白;懂得:了然。了解。明了。了如指掌。
半:1.二分之一;一半(没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前,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后):半尺。一斤半。半价。过半。一年半载。2.在…中间:半夜。半路上。半山腰。半途而废。3.表示很少:一星半点儿。一鳞半爪。4.不完全:半新的楼房。房门半开着。5.姓。
截:1.切断;割断(长条形的东西):截头去尾。把木条截成两段。2.段:一截儿木头。话说了半截儿。3.阻拦:截留。快把马截住,别让它跑了。4.截止:截至。5.姓。
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是:你满心欢喜地打开成绩单,却发现数学成绩比预期低了二十分,这时候用「凉了半截」形容再贴切不过——就像三伏天喝冰水突然被呛到,明明该凉爽却打了个寒颤。
有个有趣的对比:同样是面对意外打击,「如坠冰窟」侧重全身发冷,而「凉了半截」更像是身体产生了矛盾反应——上半截还热乎着,下半截已经冻僵。这种独特的画面感,让它特别适合形容「希望尚未完全破灭,但已遭受重创」的微妙状态。
有人问:这种半冷半热的状态真能准确传达情绪吗?其实这正是汉语的精妙之处。比如创业团队得知投资方临时撤资时,负责人可能会说:「听到消息时胸口发闷,膝盖以下像泡在冷水里。」这种具象化的表达,远比单纯说「失望」更有感染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自带戏剧化的缓冲空间。比起「万念俱灰」的决绝,它更像给情绪留了扇后门。就像去年我参与的项目被叫停时,虽然心里凉了半截,但转念想到还能带着经验重新开始,反而有了种「塞翁失马」的期待感。
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,常会搭配自嘲的表情或手势。同事间开玩笑说「看到加班通知时我凉了半截」,边说边比划着从腰间往下切的手势,反倒冲淡了负面情绪。这种语言智慧,或许正是汉语能在当代保持生命力的秘诀。
当遭遇突发变故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它既承认了现实的冰冷,又暗示着上半身的热度尚存——就像冬日里捧着热咖啡等公交车,虽然双脚冻得发麻,但手心始终保持着温暖。这种矛盾中的平衡,或许正是应对无常最好的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