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ū wèi jiàn yán
成语解释:出:超出;僭:超越本分。超越自己的地位说出无权说或不应说的话
成语出处:唐·柳宗元《上裴晋公度献唐雅诗启》:“出位僭言,惶战交积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出位僭言
英文翻译:Out of position blasphemy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位:1.所在或所占的地方:部位。座位。各就各位。2.职位;地位:名位。3.特指君主的地位:即位。在位。篡位。4.一个数中每个数码所占的位置:个位。百位。十位数。5.用于人(含敬意):诸位。各位。家里来了几位客人。6.姓。
僭:超越本分。古时指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礼仪、器物:僭号(冒用帝王的称号)。僭越(超越本分,冒用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物品)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哎,大伙儿听说过“出位僭言”这成语不?咱先拆开看看——“出位”就是越出自己该待的位置,“僭言”说白了就是说了不该说的话。合起来啊,就是一个人干了超出自己身份的事儿,或者说了不符合场合的话。比如公司里一个小职员突然在董事会上指点江山,这就叫典型的出位僭言。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“那这成语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啊?”害,这事儿得看情况!古代讲究等级森严,随便越界可能掉脑袋。但现代社会嘛,有时候“出位”反而是创新呢。举个栗子,实习生要是能提出老板都没想到的好点子,虽然算“出位”,但谁能说这不是好事?所以说啊,关键得看动机和结果有没有踩到别人的雷区。
您猜怎么着?这成语在生活里还真不少见。比如电视剧里老演的那些个臣子,明明该管农业非要去掺和军事,结果被皇帝骂得狗血淋头。这不就是活生生的“出位僭言”吗?不过话说回来,要是所有人都守着规矩不敢突破,社会还怎么进步?所以咱得辩证看问题。
有朋友可能觉得:“这不就是多管闲事吗?”还真不太一样!多管闲事是主动揽活儿,出位僭言更多是身份不匹配。好比说您家二大爷突然要替您决定考哪所大学,这就叫出位僭言。但要是街坊邻居给您提建议,那顶多算热心肠。
依我看啊,现代社会讲究个“分寸感”。就像咱老家那句老话:“什么山头唱什么歌”。工作中该提建议时别怂,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。别跟那个成语故事里的书生似的,明明是个秀才非要教将军打仗,最后闹了大笑话。记住喽,找准自己的定位,该出手时稳准狠,不该掺和时别硬上弓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突破常规这事儿吧,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。就像吃火锅,麻辣锅底涮青菜那是绝配,但您非要往里头下冰淇淋,那可真是“出位”出大发了。所以啊,做人做事得心里有杆秤,别让热情冲昏了头脑,也别让规矩捆住了手脚。这不,活学活用成语,生活智慧又涨了几分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