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bō cuī shī
成语解释:指限时成诗。比喻诗才敏捷
成语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7回:“七步八叉,具有成例,古人击钵催诗,我要击钵了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限时成诗
繁体字形:撃鉢催詩
英文翻译:To make a poem with a bowl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钵:1.一种用陶瓷、硬石或金属制成的类似盆而略小的器皿。用来盛放东西或研磨药物。2.钵多罗(梵语音译词)的简称。和尚盛饭的器具。
催:1.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:图书馆来信,催他还书。2.使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加快:催生。催眠。催肥。3.姓。
诗:1.文学体裁的一种,通过有节奏、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、抒发情感。2.(Shī)姓。
“击钵催诗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背后藏着古人创作的趣事。比如一位诗友聚会上,有人突然敲击铜钵,要求大家在限定时间内即兴作诗。这种“压力创作”就像考试时老师突然说“还剩五分钟交卷”,逼得人不得不调动所有灵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用“击钵”这种方式催诗?其实这和古代文人雅集的游戏规则有关。就像现代人玩“限时接龙”,敲击钵盂的清脆声响就像天然的倒计时器,既营造紧张氛围又不失雅趣。比如某次宴席上,主人击钵三声后,宾客王勃挥笔写下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,正是这种即兴压力下的妙笔生花。
现代生活中其实处处有“击钵催诗”的影子。设计师被客户要求“明天就要初稿”,程序员遇到“下班前修复BUG”,不都是现实版的创作倒计时吗?不同的是,古人用钵声作令,我们用手机闹钟提醒,但那份在压力中迸发创意的本质从未改变。
个人认为,适当的压力确实是灵感的催化剂。就像挤牙膏时稍加用力才能出膏体,创作也需要外界刺激突破惯性思维。不过要注意“击钵”的力度——持续高压可能适得其反。就像写作者既需要截稿日期的鞭策,也需要泡杯茶对着窗外发呆的放空时刻。
下次当你面对创作瓶颈时,不妨给自己设定个“击钵时刻”。比如用手机定时15分钟,把这段压力当作跳板而非枷锁。你会发现,那些被倒计时逼出来的句子,说不定比苦思冥想三天更鲜活有趣。毕竟灵感这东西,有时候就像害羞的小鹿,需要点声响才会从林间跃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