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èn nèi zhī shì
成语解释:分内:自己,本分。本分之内的事情。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。
成语出处:《圣谕广训·孝训》:“皆孝子分内之事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应负责任的事情
繁体字形:分内之事
英文翻译:a matter within one 's duties
分:[fēn]1.区划开:分开。划分。分野(划分的范围)。分界。分明。条分缕析。分解。2.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:分发。分忧。分心劳神。3.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:分会。分行(háng)。4.散,离:分裂。分离。分别。分崩离析。分门别类。5.辨别:区分。分析。6.区划而成的部分:二分之一。7.一半:人生百年,昼夜各分。春分。秋分。[fèn]1.名位、职责、权利的限度:分所当然。身分。分内。恰如其分。安分守己。2.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:成分。天分(天资)。情分(情谊)。3.料想:“自分已死久矣”。4.同“份”,属于一定的阶层、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:知识分子。
内:[nèi]1.里面,与“外”相对:内部。内外。内定。内地。内阁。内行(háng)。内涵。2.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:内人。内亲。内弟。3.亲近:内君子而外小人。[nà]古同“纳”,收入;接受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事:1.事情:国事。公事。2.事故:出事。平安无事。3.职业:谋事。4.关系;责任:回去吧,没有你的事了。5.从事:大事宣传。6.侍奉;伺候:事亲。不事王侯。
“分内之事”这个词,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,但说白了就是“自己该做的事”。比如医生认真给病人看病,老师用心备课讲课,这些都属于他们的分内之事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明明是本该做的事,人们却要用一个成语来强调它?或许因为现实中,总有人把“完成任务”和“真正负责”混为一谈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。小区物业每周打扫楼道是分内之事,但如果保洁阿姨发现某户门口堆着垃圾,主动敲门提醒而不是视而不见,这就超出了机械式工作的范畴。这种“多走一步”的态度,恰恰让分内之事有了温度。分内之事的边界到底在哪里?其实它既包含白纸黑字的职责,也涵盖职业良知带来的自发行动。
工作中常听到这样的对话:“这是你的分内之事,凭什么要我帮忙?”这种说法本身就把分工变成了割裂的孤岛。我曾参与过一个项目,设计师主动帮程序员核对交互细节,虽然超出了岗位说明书的内容,但最终让产品上线时间提前了两周。分内之事需要坚守,但不需要画地为牢——就像拼图必须各司其位,但边缘微微交叠才能拼出完整画面。
有个现象很有意思:外卖骑手冒着大雨送餐,顾客说“这是他们的分内之事”;但若骑手多带一包纸巾或说句“小心地滑”,立刻会收获五星好评。可见人们对分内之事的期待存在隐性升级。这提醒我们,尽职尽责是底线,而带着思考与善意做事,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。
最后想分享一个观察:那些能把分内之事做出彩的人,往往有个共同点——他们像打理自家花园一样对待工作。会计对数字较真到小数点后三位,编辑为某个标点符号查阅文献,这些细节处的坚持,让平凡的工作产生了不平凡的意义。分内之事从来不是束缚,而是让我们在属于自己的坐标轴上,找到精准而踏实的落脚点。